清朝士兵衣服不一樣!看胸前是「兵、勇、士、卒」哪個字就知道了

新奇中心/梁雪婷報導

清朝士兵的衣服胸前有「兵」、「勇」、「丁」、「卒」四種字樣。(圖/翻攝自微博)
清朝士兵的衣服胸前有「兵」、「勇」、「丁」、「卒」四種字樣。(圖/翻攝自微博)

古代電視劇中,清朝士兵的衣服胸前都有大大的字,通常為「兵」、「勇」、「丁」、「卒」字樣。事實上,這些字樣都有所講究,每個字樣都代表著該士兵不同的身份以及職責。

清廷入關後,在順治年間展開大規模人口登記,編制了精細的「魚鱗圖冊」,並且規定漢人男丁每年都要為官府提供長達一個月的軍役及其他雜役。這些丁役按照性質和身份,被列為民丁、軍丁、屯丁、匠丁,每年按縣官的指標徵召使用。

而清朝統治中原的第一個世紀,正規軍主力無疑是源自於八旗制度,以滿州貴族子弟為主,即為「兵」。他們在戰場衝鋒陷陣,穩固北方防線,世代為兵且保持較高軍事素質。不過隨著清朝疆土日益廣袤,霸氣的作戰與駐防能力漸漸吃緊。由於士兵的子弟可以世襲軍籍,龐大軍隊在年復一年的情況下逐漸喪失戰鬥能力。

對此,清廷被迫調整軍隊政策。道光時期,清廷開始實行募兵制,招募「勇」取代正規兵。雖然裝備簡陋、缺乏鍛鍊,但「勇」人數眾多、費用低廉,是朝廷當時對於軍力不足的迫切補救。隨著戰局危急,曾國藩在湖南組建的湘軍,嚴明軍法禁止劫掠殺害鄉民,再加上李鴻章在安徽組建的淮軍,於金圻關擊敗太平軍主力,成功挽救朝局。

士兵胸前的字樣都代表身份及職責。(圖/翻攝自微博)
士兵胸前的字樣都代表身份及職責。(圖/翻攝自微博)

不過,這些丁、兵、勇的背後,還有還有一類重要的無軍籍雜役,在文獻中被統稱為「卒」,或是官差眷屬、或是地方豪強安插的人馬。雖然這些基層人員不乏竊盜惡少、逃犯等人,但他們負責執行基層的瑣碎任務,成為地方官員達成目標的重要輔助。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乾隆最愛翻她綠頭牌!磨到掉漆 換一個新牌子繼續翻
不准媳婦「初二回娘家」!婆婆:沒人陪姊夫喝酒 老公反應絕了
林襄太瘦!練瑜珈曝超兇曲線「肋骨快戳破皮膚」 粉絲:拜託多吃一點
50歲攢到頭期款!他孝親房買「公寓」送爸媽被罵翻 網:真的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