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太醫13人 孝莊生病竟找喇嘛…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古時朝廷裡的醫生,其實是有很多種名稱的,而且大多是因其專科而稱,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等,現在大多人都知道「御醫」或是「太醫」,但其實這是有所不同的,清朝以前叫做御醫院,到了清朝才叫做太醫院,而這兩者有所不同,太醫院的組成更是多元化。

太醫院共分四等,第一等是「御醫」,大概等於縣令的地位,共13人,第二等是「吏目」,一半是八品官一半九品官,共26人,第三等是「醫士」,從九品,共20人,地位最低的是「醫生」,無品階,學徒的角色,30人,所以真正的御醫,其實也才13人。

清太醫院組成嚴謹。(圖/翻攝自網路)
清太醫院組成嚴謹。(圖/翻攝自網路)

但是說是13人,為了更大程度的發掘人才,御醫的範圍被擴大了很多,被皇帝賜為有功的,為皇家服務的,還有民間找來的,都被劃進御醫的行列。那清朝的太醫院呢?以官方來說,除了正規的身分,還被要求精通五本醫書,甚至要經過考試,但就算如此,人數還是有限,所以從各地徵召而來的醫生,或是精通醫術的官員,也會進宮服務,但不算太醫院的編制,酬勞由皇家支付。

這類人,如果能成功治癒皇家病人,當然是升官發財,但如果失敗,則該貶職的貶職,該流放的流放。也因為清朝採這模式找醫生,所以人才來源範圍很廣,醫生、儒生、俗家子弟,甚至,道士也都可以,民間所津津樂道的名醫,都很有可能被皇帝欽點進宮診治,最好的例子,就是清末的郎中喜來樂,他就被靖王爺徵召去幫格格治病。

除了喜來樂,還有蒙古大夫,這不是指烏龍大夫,而是真的蒙醫,蒙古游牧民族最常摔傷骨折,對這類的傷勢很有一套,所以清朝的統治者,對蒙醫的技術最清楚。有蒙醫,還有一種最特殊的,就是藏傳佛教的喇嘛大夫,孝莊皇后就曾接受過藏醫的治療,但是治療的方式極為奇特,她找來了四十八為喇嘛用誦讀經書的方法,治療中風的症狀,雖然在清朝,太醫的組成多元,而且嚴謹,又兼容民間醫學,但是像誦經這樣的方法,還是令人稱奇的。《清史稿·職官志》、《京都太醫院考略》、《蒙醫傳統療法概》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宣布停業第1晚…絕美包廂空景「今晚全國老公都沒加班」!
全國禁酒店舞廳!業者秒找生路「可找妹子來這…」價碼曝光
秦偉性侵編劇、粉絲判8年定讞 8女控他硬上!最小14歲
日宣布緊急事態衝擊AV圈!老司機憂:3個月後恐斷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