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稅救物價 學者轟是政治手段

繼傳衛生紙2月下旬陸續調整價格,居家用的清潔用品也醞釀漲價。(杜宜諳攝)
繼傳衛生紙2月下旬陸續調整價格,居家用的清潔用品也醞釀漲價。(杜宜諳攝)

行政院擴大大宗物資減稅措施,財政部估算,含之前大宗物資減稅措施,每個月減稅利益擴增為31億元,實施到4月30日止,整體稅損恐突破百億元。學者炮轟,減稅救物價是「政治手段」非「經濟政策」,這項措施等於「開國庫讓有能力者得利」,無法幫到真正有需求的消費者。

為了平穩物價,政府2021年12月1日起已先實施水泥貨物稅減半、汽、柴油貨物稅各降1元、牛肉關稅減半、小麥關稅全免等減稅措施,當時財政部評估,稅損共計63.57億元,平均每個月稅損約16億元。

2月7日政府進一步擴大大宗物資減稅措施,包含黃小玉營業稅全免、奶油進口關稅減半以及汽、柴油貨物稅再降1元與0.5元後,以及前述所有減稅措施實施日期延長1個月至4月30日止,財政部估算,每個月平均稅損擴大為31億元,以此來看前後兩波減稅措施,整體稅損逾百億元。

政大財政學系教授陳國樑就直指,減稅救物價是「政治手段」,絕非經濟學者提出的「經濟政策」。首先政府透過減稅干預物價,讓原本應要轉往其他替代物品的需求無法順利移轉,並讓民眾產生預期心理,需求反而增加,讓本應該可下降的物價無法得到舒緩、甚至更為飆漲的反效果。

減稅利益到底幫到誰?陳國樑以汽油貨物稅每公升減徵2元為例,騎摩托車的年輕人和開豪車有錢人相比,開豪車的有錢人享受的減稅利益更多,「減稅救物價」措施是「開國庫讓有能力者得利」。物價漲、人民痛苦指數飆升,陳國樑提出「解方」,政府應收的稅還是要收,再用所課得的稅補貼受害消費者、中低所得者,才是因應通膨時幫助有需求者的做法。

台北商業大學財政稅務系教授黃耀輝指出,過去政府也常以「短期減稅」來救物價,但其產生的效益有多少?與其他政策搭配,如何區分效益皆未明確,政府應拿出論據說明。

更多相關新聞
衛生紙之亂再起?民眾赴賣場買嘸 再掀搶購潮
阿振肉包漲價!肉包20漲到22元、饅頭10元
對抗通膨省荷包 賣場紛推激省價、抗漲專區
珍奶一杯220元 東區茶街春節加價漲3成
蛋價驚驚漲!關渡鐵蛋老店維持5年不漲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