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好迎接2020了嗎?人生如此短暫,愛就大聲說出來吧!

2020年即將到來,同時也開啟了另一個新的10年。到底什麼能夠讓我們的人生保持健康和快樂?如果現在想投資未來更好的自己,你會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哪裡?《富比士(Forbes)》整理出五個精彩的TED演講,啟發大家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

以下為《富比士》整理的五個精彩TED演講:

一、什麼造就美好人生?這是為時最長,有關於幸福的研究成果/羅伯.瓦丁格爾(What Makes A Good Life? Lessons From The Longest Study On Happiness/By Robert Waldinger)

「什麼能夠讓我們的人生保持健康和快樂?如果現在想要投資未來更好的自己,你會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哪裡?」《哈佛成人發展研究(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主任羅伯.瓦丁格爾(Robert Waldinger)談到,多數人認為幸福人生的關鍵在於名與利,事實上,這個為時75年的研究推翻了不少人的刻板印象:良好的關係才能讓我們更幸福、更健康。


在這個研究當中,瓦丁格爾彙整了三項從「關係」(relationship)中學到的事:第一,孤獨是致命的,也就是說人際關係非常重要,那些與家庭、朋友和社會連結強的人,壽命通常都比較長。但也有不少人即便處在人群中,依然感到孤獨。第二,關係的重點在於質而非量,例如處在感情不睦、爭吵不斷的婚姻中,對於健康的損害更甚於離婚。第三,良好的關係不只有益健康,還影響到大腦運作。那些處在有害關係中的人,經研究發現,記憶力於中年就開始衰退。

瓦丁格爾引用一句馬克吐溫的話來總結這份研究發現,「人生如此短暫,我們沒有時間去吵架、辯解、憤怒、克盡職責,因為時間是用來愛人的,但時間稍縱即逝,所以看在愛的份上,就把愛說出來吧!好的人生是建立在好的關係上。」

二、拖延大師解析「拖延」這件事/提姆.厄本(Inside The Mind Of A Master Procrastinator/ by Tim Urban)

Wait But Why網站創辦人提姆.厄本(Tim Urban)因為曾深受拖延症的困擾,寫了「拖延這回事」這篇文章,沒想到大受歡迎,甚至收到如雪片般飛來的email,才發現原來大家都有同樣困擾,而厄本也剖析拖延者的大腦,以有趣的故事來講解拖延者的大腦系統。

圖/厄本解構的拖延者大腦。取自Wait But Why網站
圖/厄本解構的拖延者大腦。取自Wait But Why網站

圖/厄本解構的拖延者大腦。取自Wait But Why網站

厄本認為,每個人的大腦都由一位「理性決策者」掌舵,不同的是,拖延者多了一隻「及時行樂猴子」,而這隻猴子在意的只有兩件事:輕鬆、有趣;雖然「理性決策者」與「及時行樂猴子」的個性截然不同,但兩者還是有交集,像吃晚餐、睡覺這種具「合理性」的輕鬆事,但衝突也在所難免;有趣的是,拖延者在腦中發生衝突時,往往會產生相同的結果──選擇合理範圍外的及時行樂,厄本把這個區塊稱為「暗黑遊樂場(Dark Playground)」,這裡的玩樂是不勞而獲的,因此會伴隨著內疚、擔心、焦慮與自我厭惡。

所以,當我們落到暗黑遊樂場時,該如何把自己拉回理性決策區?原來,拖延者不只有惡魔「及時行樂猴子」,也有專屬的守護天使「恐慌怪獸(Panic Monster)」。

恐慌怪獸多數都處於沉睡狀態,只有當危機產生時才會醒來,最重要的是,恐慌怪獸是及時行樂猴子唯一害怕的生物。因為有這三個角色相互平衡、拉扯,拖延者才得以一次又一次渡過難關。

但厄本也點出,這樣的循環系統僅適用於具有截止效期的短期拖延,若遇到像創業、身體健康這類沒有期限的拖延,往往喚醒不了恐慌怪獸,所以這類的拖延經常就會伴隨終身,也容易導致一個人長期不快樂、悔恨。

圖/及時行樂猴子唯一害怕的生物──恐慌怪獸(Panic Monster)。取自Wait But Why網站
圖/及時行樂猴子唯一害怕的生物──恐慌怪獸(Panic Monster)。取自Wait But Why網站

圖/及時行樂猴子唯一害怕的生物──恐慌怪獸(Panic Monster)。取自Wait But Why網站

三、可望獲得關注會降低你的創造力/喬瑟夫.高登李維(How Craving Attention Makes You Less Creative/Joseph Gordon–Levitt)

出演電影《戀夏500日》的知名演員喬瑟夫.高登李維(Joseph Gordon-Levitt)因職業關係,成為鎂光燈焦點,也因為這樣的經歷,讓他意識到「受關注」「去關注」產生的結果是天差地遠。

過去10年,因為網路和科技的演進,讓愈來愈多人透過不同形式和媒介來獲得外界關注,但人類的創造力卻是成反比。根據高登李維的經驗,他認為愈去追求「受關注」,愈感到不快樂;愈是追求「去關注」,感到愈快樂。

「Instagram為什麼這麼紅?」高登李維以Instagram為例,他認為Instagram賣的就是「關注」,它讓每個人互相比較讚數、粉絲數,促使你不斷發文,進而對Instagram上癮,接著你會因競爭心態,讓情緒低落、覺得自己很糟糕。

高登李維談到自己喜歡演戲,就在於演戲的當下只關注一件事──如何把戲演好,會產生所謂的「心流」,這讓他感到快樂。

四、如何建立自信心且同時激發他人的信心/布蘭妮.帕克內特(How To Build Your Confidence—And Spark It In Others/Brittany Packnett)

教育家布蘭妮.帕克內特(Brittany Packnett)認為,多數人把「自信」認為是錦上添花的工具,而非人類必備技能,事實上,自信是點燃一切事物必要的火花,因為自信能夠讓我們在任何情況下繼續堅持下去,帕克內特舉例自己擔任教職工作時,曾指導兩位學生:賈馬爾(Jamal)和蕾吉娜(Regina)。

賈馬爾是聰明但過動的學生,讓不少老師感到頭痛,帕克內特為了讓賈馬爾專注,允許他能在教室任何一個角落待著,儲物櫃就是他最喜歡的一個地方;有一次,帕克內特在課堂上舉辦一場模擬辯論: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她要求學生自行選擇候選人並撰寫演講稿,當時多數學生都選擇歐巴馬或希拉蕊,唯獨賈馬爾選擇約翰.麥肯(John McCain),他在班上朗讀自己的講稿時,意外獲得如雷掌聲,這也是他第一次表現得如此自信。

另一位學生蕾吉娜也一樣,她經常在提早完成作業後到處擾亂同學,當時身為老師的帕克內特更注重「服從」而非「自信」,於是她在全班面前發火並指責蕾吉娜,那一刻,帕克內特發現蕾吉娜眼中的光芒消失了。後來,她還經常想到那一刻,希望自己並沒有因此對蕾吉娜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帕克內特認為缺乏自信可以摧毀一個人,因為沒有自信,人會踟躕不前、陷入僵局。現今社會,有些人因擁有領袖特質,很容易有自信,卻去懲罰另一群人、剝奪他們的自信。

那我們該如何獲得自信?帕克內特點出三個因素:允許、團體和好奇心。自信生於允許、長於團體、增強於好奇心,這三者能幫助我們培養自信,繼而讓我們用自信解決最大的挑戰,建立我們夢想中的世界。

五、創造力的培育/伊莉莎白.吉兒伯特(Your Elusive Creative Genius/Elizabeth Gilbert)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作家伊莉莎白.吉兒伯特(Elizabeth Gilbert)認為創造力的不穩定和痛苦間存有緊密連結,當她出版這本聞名世界的回憶錄時,得到的反應卻是:「你不害怕嗎?你不擔心再也沒辦法寫出超越這本書的作品了嗎?你不怕你終身都要一直寫作卻再也無法創作出一本讓全世界的人都在乎的書?」

面對這些質疑聲浪,吉兒伯特心中的答案很肯定:「是的!」她害怕所有的事情,也一直這樣害怕著,同時也有更多的事令她感到害怕。但她也開始思考:「為什麼?這合理嗎?這合乎邏輯嗎?」人們似乎被預期著應該要為他們的工作感到害怕。到底有什麼明確的東西,讓創意工作者必須擔心彼此的心靈健康?

圖/吉兒伯特《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的回憶錄翻拍成電影。取自Eat Pray Love臉書
圖/吉兒伯特《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的回憶錄翻拍成電影。取自Eat Pray Love臉書

圖/吉兒伯特《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的回憶錄翻拍成電影。取自Eat Pray Love臉書

在各領域的創作人才似乎都有著情緒非常不穩定的惡名,光是在20世紀,就有無數偉大的創作靈魂殞落,而這些藝術家通常早逝且死在自己手上,即便沒有真正自殺的人,也因著他們的天賦而被困擾抑鬱著。「創造力和所遭受的痛苦息息相關。其中藝術的本質,到頭來都會導致心中的苦悶。」

對吉兒伯特來說,在幾次省思後,為了能繼續寫作,現在採取的方式是創造出某種保護式的心理架構,讓她在寫作時,能夠把內心的憂慮──他人對作品的反應和自身保有安全距離。吉兒伯特希望能把這個觀念散播出去,「不管怎樣,你都是最棒的,」憑藉人類單純的愛和執著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