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太醫人生努力也糊塗

張曉龍當年飾演的「溫太醫」角色十分受歡迎。(資料照片)
張曉龍當年飾演的「溫太醫」角色十分受歡迎。(資料照片)

「溫太醫」張曉龍已建立家庭,有自己的孩子,他很愛家人,同時也保護他們不被打擾。提到教養,他自有一套原則和想法,「小時候爸爸爸媽媽打我,我也沒恨過他們,經常有父母說,對孩子要講道理,孩子就能聽明白,但那可能是對一般的孩子,但是有藝術細胞的孩子,叛逆性可能不一樣,誰都是第一次當父母,我們也在學習,而且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家家也有自己的幸福所在。」

對於自己的孩子,張曉龍坦言,一開始不希望孩子走影視或舞蹈這條路,但發現孩子很有天賦,沒有教導他們,孩子看一下就可以動起來,「我特別希望孩子將來可以學金融這類的專業知識,但我發現他們似乎不受束縛,所以不要因為自己沒實踐的理想便強加給孩子,所以每個人基因不同,現在孩子想學舞蹈,我也會支持他們,人的一輩子挺不容易的,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又能養活自己、養活愛的人,我覺得挺幸福的。」

他強調,「未來有一天他們說不定會走這行,那時候三觀確定了,他們再面對鎂光燈和鏡頭,我不希望他們還小就覺得他們是張曉龍的孩子,讓別人高看一眼或讓別人對他們好一些,我希望不讓孩子從小驕傲。」

這幾年,他為電視台或文藝團體做漢服文化的演出設計和策劃,把傳統文化透過時尚表達,也將舞蹈影視化,讓更多年輕人喜歡,作為教授、演員、禮儀指導、導演、丈夫、父親、兒子角色,生活中哪個「角色」詮釋得最好?他說,「要做的事太多,以致於每個角色都做得不夠好,做得最好的可能是『認可自己』,有時候我把自己累得要命,做完就後悔為什麼不選擇一件事情做,但認可自己的優柔寡斷、不苛刻要求自己,用美好看世界也是可以的吧。」

張曉龍的年紀快奔五字頭,不過因為有張娃娃臉和招牌酒窩,視覺上可說是「逆生長」。桃李滿天下的他,很多學生管他叫「龍哥」,有孩子之後,現在也有年輕學生管他叫「叔」,問及保養祕訣?他笑說,「我喜歡跟學生打成一片,跟年輕人在一起是最好的保養祕訣吧。」

他認為心態、用微笑看世界最重要,但他覺得心情好、自然不容易老;另一方面,他覺得可能和遺傳有關,他媽媽70歲時看起來還很年輕,幾乎不太有皺紋;飲食上他吃得隨性,也熱愛美食,當年造訪台灣時最愛去小餐廳,覺得更有味道。

戲外的張曉龍,斯文儒雅、思想深刻又包容,不僅實現自己當初的藝術夢,不同身份之間的轉換,他亦活得精采紛呈。「我的人生一直是挺努力的,但也一直是挺糊塗的,該努力的時候,我每一步都走得堅實,該糊塗的時候我會放過自己不那麼較真,生活肯定很多不容易的地方,我們如果苦著一張臉,不如笑著面對它,就像《甄嬛傳》裡面那句『萬福金安』,希望大家有了福氣、健康,就擁有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