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海牛汗 串串珍珠蚵

海牛自己能辨明路徑,對老蚵農而言,相對更安全。(陳志東攝)

中國時報【專題報導陳志東】 冬至吃湯圓,夏至吃鮮蚵。這個季節,暖暖黑潮不只帶來鰹魚與黑鮪等漁獲,更帶來豐富浮游生物,把鮮蚵滋養得正肥美。 彰化芳苑的海牛拉蚵,這是一個全世界除了台灣,再沒有其他地方看得見的產業之美,卻也是一個即將消失的人文景觀。 台南與澎湖的養蚵人家,是將蚵24小時泡在養分豐富的海水中,從下苗到成熟,大約半年就能收成肥滋滋。但彰化不同,這邊的養蚵人家是將蚵養在潮間帶外圍,漲潮時蚵棚就泡在海水中吸收養分,退潮後烈日曝曬,一天兩回,但這可不是醉生夢死的SPA三溫暖,而是如海軍陸戰隊般的嚴苛考驗,從下苗到成熟,約莫一年才能收成,而且不像台南澎湖公子哥那般虛胖肥頭大耳,而是像特種部隊一樣渾身緊實肌肉,號稱「珍珠蚵」。 這裡是台灣最大的一塊海岸泥質灘地,放眼望去,天蒼蒼、野茫茫,沒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豪邁,卻有著海風遠颺孑然一身的寂寥感。然而這裡並不死寂,緩緩靜下心後,就能看見蟹貝不停在泥灘地間忙碌進出,偶爾露出兩顆溜溜小眼張望著世界。 蚵棚所在的潮間帶外圍距離陸地大約4、5公里,看似還好,走起來非常遙遠。由於當地潮差可達3、4公尺,沒有即時趕到潮間帶外圍作業取蚵並計算好回程時間,稍一閃失就可能登上新聞社會版。為了趕潮汐,養蚵人家必須在潮水未完全退乾前就出門,這時處處泥濘坑洞,非常難走,也不像台南澎湖可搭船完成採收作業,只能透過鐵牛或黃牛將蚵拖回。 潮間帶開鐵牛車,一旦陷入泥濘,潮一漲起連命都難保,因此老蚵農寧可信任老黃牛。芳苑鄉文史工作者魏清水說,當地盛傳一個故事,曾有位老蚵農喝了酒又想出門拉蚵,於是趕了牛、上了車,結果就此睡去。這老黃牛便自己上路,自己到達蚵棚就定位,停車、等待,這期間老蚵農一直沒醒,而等潮水快漲起之前,老黃牛又自己覓著路走回岸邊。 老蚵農駕著老黃牛牛車,一步步走向寬廣海中,是極為震撼人心的畫面,只是一來一回10多公里,不管豔陽或寒流都要出海,而黃牛在這來回4、5小時間沒草吃、沒水喝,拉著重達數百公斤的牛車與蚵農,往往走到腿軟與深喘,肥美鮮蚵背後,有著難以想像的艱辛。 數十年來,這個海牛拉蚵景觀一直在彰化海邊默默持續,並隨著老蚵農與老黃牛逝去不停減少,直到2011年因國光石化開發案爭議,意外被媒體發現才掀起觀光熱潮,然而此時,全台只剩芳苑還有20多組現役海牛持續拉蚵,年紀最大的蚵農已經85歲,老黃牛也近20歲,並因年輕人怕苦、小黃牛難以培訓,預計會在未來10年內全面消失,屆時將只剩機械鐵牛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