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政策未考量實務 恐步入雙語後塵

中華適性教育發展協會26日舉辦「適性教育論壇–生成式AI對教與學的影響」,教育部次長葉丙成(右起)、中華適性教育發展協會創會會長王立昇、台大副教務長陳林祈、清華大學教授王道維等人出席。(鄧博仁攝)
中華適性教育發展協會26日舉辦「適性教育論壇–生成式AI對教與學的影響」,教育部次長葉丙成(右起)、中華適性教育發展協會創會會長王立昇、台大副教務長陳林祈、清華大學教授王道維等人出席。(鄧博仁攝)

因應時代變遷,教育部將訂定新課綱,預計118學年實施,最大變化是將數位學習與人工智慧應用納入課綱。AI融入教學的趨勢不可擋,但教育部應做好師資準備,也應全力避免城鄉差距,才不會步入「雙語政策」被各方砲轟的下場。

教育部在師資未準備充分下,將雙語政策趕鴨子上架,造成教育現場狀況百出。此外,在所有科目中,英語學習最容易造成城鄉差距,因為鄉下孩子沒錢去補習班學英語,而未來AI教育所面臨的問題跟雙語教育非常像,教育部應避免重蹈覆轍。

以後世界會剩兩種人,一種人會使用AI,另一種人則不會。擅長使用AI工具的人,將具有強大競爭力,成為各領域的贏家;而不會使用AI的人,恐淪為人生失敗組。

偏鄉或家境不好的孩子,會因為無法負擔電腦、網路等基本數位設備,不能受益於AI驅動的教育工具和資源,在起步上就落後別人。而未來學生分類可能變成使用付費版、使用免費版以及根本不會使用AI的區別,經濟條件所造成的差異,將反應在學生的學習表現上。

國民黨立委葛如鈞近日就提出「AI平權」的觀念,呼籲政府投入足夠預算,進行軟體上的「數位平權」,讓城鄉的孩子都有相同機會學習使用各種AI軟體,以提升他們未來的競爭力。

台灣要將AI融入教學政策能否成功,師資是關鍵因素。根據規畫,新課綱預計118學年起實施,距現在僅剩5年時間,而大學培養一個具有數位教學能力的老師要花4年,時間已經很趕,要讓現職學校老師都具備AI知能,需要很多進修,也是一項大工程。

總結來說,AI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很廣,可提升教育質量和效率。教育部應加緊腳步培養具有數位教學能力的師資,同時為了確保AI技術能惠及所有學生,必須採取積極措施來縮小城鄉差距和數位落差,才能促進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