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冊封越王大墓在溫州—石牌文字揭開墓主神秘身分

黃土包山崗上的石牌墓。
黃土包山崗上的石牌墓。

▲黃土包山崗上的石牌墓。

瑞安馬嶼棋盤山石棚墓位於今浙江省溫州瑞安市的馬嶼鎮皇社儒陽村棋盤山西部東西相對兩山崗上,高度不足百米,石棚巨石重約數十噸,其四周是黃土堆成小山包,石下有小洞。馬嶼這兩處石棚墓在浙南地區石棚墓中規模是最大的。二○○一年,浙南石棚墓群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棋盤山石棚墓墓主會是誰?為什麼要採取這種墓葬形式?巨石是怎樣完成的開採、搬運和架設的?三千年前這塊墓地也是一個山頭嗎?這裡為什麼叫棋盤山,山裡有棋盤嗎?珥珥石棚墓就這樣留下許多凡人難以破譯的謎。今天我們來揭秘棋盤山石棚墓墓主的真實身分。

一、石牌村名源於「石牌」,石牌今被稱作石棚

地名是人類歷史文化的一塊「活化石」。石棚墓所在的儒陽村近些年是由江橋灣、石橋、石牌等村合併而成的,從老村的名字可以推斷此地有港灣、石橋、石牌等,江橋灣邊上有一神秘的湖泊,當地名叫石垟湖。石橋、石牌、石垟、石棚等地名帶有「石」字。

存在石牌的地方,歷史上必定有重要人物或有重要建築物的存在。石牌、石垟、石棚墓之間必定有關聯。(搜索微信公眾號瑞安人文:ralsxh)

儒陽村所在地的古地名叫「皇嶼」,旁有「馬嶼」,「馬」通「騶」。馬嶼飛雲渡稱為「皇嶴渡」,馬嶼對岸是「皇嶴村」,其下游還有「皇家渡」和「仙皇竹村」,附近還有「仙降」,這些地名中都帶有「皇」或「仙」。

其實,稱此大墓為石棚墓是不恰當的,這不是石棚,應該稱之為石牌,這也是石牌村名來歷的源頭,把瑞安石牌大墓與日本朝鮮石棚墓等同起來是錯誤的,牠們形狀及結構是根本不同的。後文提到的石牌墓就是指石棚墓。

石牌墓在一百米不到的東山崗上,山崗是一個黃土包,封土高度達到卅米左右,封土下面有遺留石築圍坎的痕跡,現代的簡易車路在圍坎邊繞著走過,車路下面是陡坡。只有山包上是純黃色的黃土,沒有什麼雜石。

山包周圍都是黃土,但是在圍坎下面的車路及坡下的地方卻都是黑色的土壤,並不是黃土,車路下面是陡坡,說明山包的黃土是人工從外地運過來的。山包正中是一個重約幾十噸重的大石頭,石頭是經過人工加工過的,像一隻烏龜,坐南朝北,南低北高,除了南北嚮的烏龜頭外,還有一個人工加工過的烏龜的頭朝嚮東方。石棚墓洞口在兩個烏龜頭的中間,位置是北偏東四十五度。在偏東四十五度方位的下面正是石垟湖,遠處是東甌國祖山梅峰山。棋盤山西邊最高處的高山是聖井山。聖井山、棋盤山、石垟湖正在一條直線上。

大墓下方有達近卅米高左右的黃泥封土,如果這個石牌下面的土包是封土的話,封土內必定存在著地宮,石牌下面一點低矮的小空間不可能作王墓的墓室,墓室應該在封土下面的地下。當年考古在石牌下面的小空間挖掘出土的僅是一些陪葬的陶瓷用具,這說明真正的墓室還沒有找到。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迷惑盜墓者。作為王墓,墓頂的巨石其實是作墓碑之用,墓碑巨石重達數十噸,大概率是通過人工運河從外地水運過來,因為這兩處山崗周邊都沒有巨石存在,又用人力把巨石搬上山頂。

其它地方發現的石棚墓大多都處於山邊低處,牠們的石料或是就近釆用山頭的巨石,但棋盤山石棚墓的巨石應該是從外地搬運而來的,這說明此石棚墓是不可能這樣簡單的,其周邊必定有與大墓相配套建築的存在,墓主也應該是有地位身份的人。

我們經過走訪調查發現,石棚墓周邊確實存在許許多多像石牌、神道、風水湖等古蹟,這些古蹟的排列位置又完全符合東甌國時期的五行學說的風水理念。

二、石牌上有「吳越搖王安朱仙墓」文字

步行至棋盤山半山,山坪的小公園內有兩塊奇石引起我們的注意,一塊石頭四邊有工具削平過的痕跡,在石頭的一面,明顯刻有一個小篆文字「安」字,在另一塊長方形的石頭上有四個篆字,經過辨認,是「安朱仙墓」四字,這石塊可能就是棋盤山上石棚墓的石牌之一。

石棚巨石實際上是墓碑,墓碑的東面邊角處有明顯的用工具削過的痕跡,上面有明顯凸起的文字,經過拓片處理及辨認,文字內容是小篆字「吳越搖仙墓」,原來墳墓的碑文刻在這裡!

這石頭上為什麼會出現「吳越搖王」文字呢?因為越國的歷史情結,越國滅後,殘餘的東越國一直自稱「吳越國」,「東甌國」是《史記》里的俗稱。漢武帝時期正因為東越自大等原因,導致漢滅東越的後果。

此外,還發現石棚墓巨石上面刻有棋盤。經棋盤拓片辨認,這是楚越對著的棋盤:楚越對戰,上邊楚,下邊越。

考古人員曾經在永嘉一處山巖上發現的東甌國運棋摩崖石刻,石刻拓片顯示,楚上越下對決的正中刻有一個棋盤,棋盤兩邊各有一大一小兩個小篆文字,北邊小的字是「楚」,南邊大的字是「越」。楚越正在對著,在棋盤的東邊上是一個大字「甌」字。「甌」字出現與第一代東甌王宰辛和第二代東甌王余君大墓相似,他們的墓碑頂上都有一個「甌」字。

對比兩者東甌國運棋摩崖石刻拓片,發現牠們幾乎一樣,都是楚上越下在對決。從墓上的越楚對局的棋盤來看,說明墓主在位時期,楚和越已經是明顯的對手,雙方正處於較量階段。

石棚墓巨石南低北高,坐南朝北,呈伏抬狀,正北方一個大龜頭,石棚墓烏龜頭與漢越對決棋局中越的位置相同,坐南朝北。

石棚墓有兩個龜頭,各刻有小篆文字,正北處大龜頭有一個「皇」字,說明該墓經過皇帝冊封,正北方向是大墓朝向,正北遠處是大日山(即《山海經》中的閩中山),山上有東甌國石殿(參考:《山海經》關於甌、閩及章的記載),山下是石垟湖。

巨石朝東的地方也刻有小龜頭,龜頭凹處刻有「安朱」兩小篆字,這與最早的前二代東甌王朝東方向相同,以示東甌方位。

我們識讀石牌上的文字,確認該大墓是「吳越搖王大墓」,墓主名「安朱」。石上有「皇」字,在古時能稱皇的只有皇帝之家或受皇帝冊封,「吳越搖仙墓」意味著是「吳越國的搖王成仙之墓」。「安朱」小篆字說明該吳越搖王名字叫「安朱」。「甌」字說明「安朱」是東甌國的國王,棋盤圖案說明當時楚越爭鬥非常激烈。

烏龜象徵長壽和成仙,大烏龜頭朝著大日山(今梅峰山)方向,該山山頂有東甌國祖廟石殿,山下是東甌國最早的王宮,旁邊古皇山有第一代東甌王墓(參考:瑞安驚現第一代東甌國國王大墓),小龜頭朝東,以證東方東海日出方位。

石棚下面有封土,說明現存石棚(石牌)僅是墓碑,其下方小洞僅擺放祭祀的陶器用具,大墓地宮在石牌下小山包的黃泥封土內,墓道也在黃泥山包內,神道出口應在人工湖的水邊,方便於水運,黃泥泥質及山形及位置與荊谷山北邊東甌國大墓相近。荊谷王墓與馬嶼大墓的封土堆下面都有遺留的環形圍坎,圍坎由石塊築成。馬嶼大墓地宮應該是由石梁構成,其規模更大。

三、劉邦冊封閩君為越王,閩君即安朱

《史記》和《漢書》記載,東甌王敬鬼活了一百六十歲,在《史記·封禪書》中,司馬遷有一段轉述越人勇的話:「越人俗鬼,而其祠皆見鬼,數有效。昔東甌王敬鬼,壽至百六十歲,後世怠慢,故衰耗。」敬鬼得壽,東甌王活了一百六十歲,雖有點荒誕,但也是有原因的。(搜索微信公眾號瑞安人文:ralsxh)

查閱《史記·勾踐世家》,在秦漢時期,東甌王能夠稱為越王的,只有劉邦冊封的閩君搖,「後七世,至閩君搖,佐諸侯平秦。漢高帝復以搖為越王,以奉越後。東越,閩君,皆其後也。」勾踐第七世的閩君搖,這裡閩君指閩中郡君長,不是來自福建君長,正如司馬遷稱鄱陽令吳芮為鄱君,《史記·東越列傳》:「無諸、搖率越歸鄱陽令吳芮,所謂鄱君者也,從諸侯滅秦。」

根據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所考的《海寧顧氏譜》東甌王世系是:宰辛-仲余君-宏圖-海宇-伯歷-安朱。從《越絕書》記載,勾踐冊封侄輩為王,其中包括甌王,第一世勾踐開始,第七世東甌王名安朱,秦時被秦始皇冊封為閩中郡君長,稱閩君。閩君後又被劉邦冊封為「越王」,負責大禹祭祀禮儀。

通過以上的分析推斷,我們認為此墓就是閩中郡君長、越王安朱大墓。此外,經實地考察,我們還發現石棚下面空間不大,當年考古挖掘時只是出土了一些陪葬的陶器,墓室應該在封土下面,如果發掘下面封土,必會有更大發現。希望有關部門引起重視並做好保護和考證工作。

另一座石棚墓墓主又是誰呢?請繼續關注。

(作者介紹:范可授,男,一九六四年七月出生,浙江瑞安人,收藏家,一九八六年畢業於溫州師範學院,國家開發大學教授、高級工程師,歷任瑞安高中歷史教師、教辦教研員、高級中學校長、溫州大學成教院培訓部負責人、國家開放大學培訓學院聯盟中心主任、國家國資委系統專家庫專家、新華網電商平台高校專家組組長,現任瑞安市歷史學會會長、溫州歷史學會副會長、浙江省歷史學會永嘉學派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社區學校校長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