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揭台灣身世番外篇】「文字」與「圖像」思維大不同 這些地方要磨合

《集合!RENDEZVOUS》採專業分工,圖為第二集《發光的琉璃印》漫畫內頁。(澄波藝術文化有限公司提供)
《集合!RENDEZVOUS》採專業分工,圖為第二集《發光的琉璃印》漫畫內頁。(澄波藝術文化有限公司提供)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啟動原創系列漫畫《集合!RENDEZVOUS》(以下稱《集合!》),採專業分工模式,由不同人員負責編劇及漫畫分鏡,「文字」轉譯成「圖像」的過程也遭遇磨合。

《集合!》漫畫監製曾建華表示,劇本交給圖像團隊後,會依序進行人物設定、分鏡、清稿、描線、完稿,每個流程幾乎都有專人負責,「文字轉換成圖像,有時會遇到一些困難,比如劇本寫太多次『千軍萬馬』,為了執行上的考量,會建議編劇是否能換個寫法,或是用不同的運鏡方式呈現。」

另外,文字轉成圖像,最常見的問題是位置交代不清楚,「例如圖像必須呈現人與人的相對位置及距離,假如劇本沒有標示,就必須請編劇交代清楚。」另外有時一頁會有太多劇情,「如此一來漫畫格數會變多,畫面就會變小,因此分鏡老師也會與編劇討論,在不影響故事大架構的前提下,是否能刪減一些橋段。」曾建華說。

《集合!》鎖定兒少族群,以台灣歷史融合奇幻冒險,預計2個月發行一本,目標20年推出120本,日前已發行第1集單行本《打了三百年》,將於2023年1月推出第二集《發光的琉璃印》。


【點擊看完整全文】

更多鏡週刊報導
【漫畫揭台灣身世番外篇】從陳澄波畫作獲得啟發 《集合!》就山、海、原修補台灣歷史
【漫畫揭台灣身世番外篇】品質不符「直接打掉重練」 他盼藉《集合!》形塑台漫品牌
【漫畫揭台灣身世番外篇】集合年輕人發想台灣史漫畫 團隊靠「吵架」激盪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