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減重手術史:10世紀的你如果想減肥會被醫師縫嘴巴,那現代呢?

文:廖得凱(一般外科醫師)

從古至今,無論中外都有不同關於外表及身材的描述,虎背熊腰、柳腰花態等等,甚至環肥燕瘦的典故還形成一道成語。許多文獻中也有記載如何維持體態或是改善肥胖,像是《戰國策.楚策》寫說:「楚靈王好細腰,楚士約食,馮而後能立,式而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翻成白話就是,楚國的國王喜好纖細的腰身,楚國的人為了達成上意,於飲食上相當克制,克制到要扶著牆壁才能起身的程度。

由這點我們也知道一個訊息:節食大概是最早也是最直接控制身材的方法,若是以外力介入體重控制的話,我們先深呼吸三秒鐘,因為內容有點慘忍:10世紀的雷昂(Leon)國王桑喬一世(D. Sancho)因為身材太胖而被罷黜王位,胖到什麼程度?根據文獻紀錄,國王體重重達240公斤,他無法走路、無法騎馬,連掉在地上的寶劍都沒有辦法撿起。

為了挽回頹勢,國王尋求了Hasdai Ibn Shaprut的協助,在當時,Hasdai Ibn Shaprut是西班牙王國頗具名氣的猶太醫師,同時身兼科學家和外交官。醫師想了想,既然食物是從嘴巴進到身體消化,把嘴巴縫起來不就可以減少食物進入?

當然,為了基本的熱量需求,Hasdai Ibn Shaprut將國王嘴巴留了一個小洞,插入稻草吸管協助灌食,除了物理性地減少食物攝取,醫師還擬定了飲食計畫,並在食物中添加少許的鴉片來降低國王的食慾。最後,桑喬一世成功減重,順利奪回王位。附帶一提,灌食使用的稻草吸管,應該可說是最早有關環保吸管的記錄。

當然,想要有效控制體重維持身材,大家皆知道「多動少吃」的最高原則,但人們總希望有什麼魔法,能夠外表不留痕跡地達到瘦身目地。20世紀中葉,隨著腸胃道手術的進步,減重手術(bariatric surgery)開始有了眉目。拆開英文的字首、字根,名詞bariatric,「bar-」是重量的,「–iatr」是醫療,合起來就是肥胖醫學。然而畢竟手術本身仍有相當的風險,衡量利弊,絕大多數的手術患者因過重產生了嚴重併發症才建議開刀。

綜觀人類的消化道構造,從嘴巴咀嚼開始,通過食道,經過胃的消化,運送到小腸(分為十二指腸、近端的空腸、遠端的迴腸)、大腸吸收,最後由肛門排出,於是外科醫師開始設計如何有效地執行減重手術,最後總歸兩種方式:第一,縮短腸道,減少可吸收的腸段範圍;第二,降低胃的容積,迅速增加飽足感。

1954年,Kremen醫師和他的團隊,首開先例發表了空腸迴腸繞道手術(jejuno-ileal bypass)的案例,將比較近端的空腸直接縫到遠端的迴腸上面,如此一來,食物會繞過大部分的小腸直接進到大腸,減少熱量吸收的過程,達到減重的目的。但是減少食物吸收相對會造成營養的缺乏和水分的嚴重不足,甚至危及性命。

Henry Buchwald醫師注意到了這些嚴重的併發症,便做了些調整。既然不能完全喪失小腸的功能,那就從中段小腸接到大腸,試圖保留一半小腸的吸收功能,但結果仍不理想,病人往往抱怨嚴重腹瀉以及脫水。

許多事情的成功往往來自於意想不到的結果,減重手術也一樣,10年後,美國愛荷華州的Mason醫師治療胃潰瘍時為病人做了胃的次全切除術(sub-total gastrectomy),也就是將大部分的胃體切除,術後病人的體重明顯下降,而且沒有腹瀉和脫水等等之前腸繞道手術的併發症,於是部分胃切除成為了減重手術的模板。

陸陸續續,外科醫師將胃和小腸以不同形式做嫁接,像是Roux-en-Y重建 (Roux-en-Y gastric bypass surgery)或是膽胰分流術合併十二指腸轉位(biliopancreatic diversion with duodenal switch),我們不一定要理解手術如何進行,只需明白所有手術的目的,在減少吸收面積和維持營養之間做平衡。

當然,純粹的縮小胃容量的方法也不斷在嘗試,Wilkinson醫師利用將胃「折疊」的方法來減少胃的體積;另一方面,意外發現胃次全切除能夠有效減重的Mason醫師,在10年中不斷精進手術的他已經成為手術減重的權威,再次創造了束帶縮胃手術(vertical banded gastroplasty),顧名思義就是用束帶將胃綁起來,讓承載食物的空間變窄,達到快速的飽足感。這些成就,也讓Mason醫師後來獲得了減重手術之父的稱號。

1997年,可說是近代減重手術的里程碑,Gary Anthone醫師原本預計在一個13歲女孩身上做傳統的十二指腸轉位手術,但為了方便後續其他疾病的治療,Gary Anthone醫師先完成手術的第一部分,也就是袖狀胃切除術(sleeve gastrectomy)。有別於切掉大部分的胃,袖狀胃切除僅需將袋子狀的胃體垂直切除留下袖子模樣的通道,這個手術相對容易許多,而且得到的減重效果與原本的十二指腸轉位手術相差無幾,於是成為至今減重手術的主流之一。

和過去皆是以傳統開腹手術為主相比,今日的袖狀胃切除手術大多以微創手術完成,傷口小、恢復快。甚至有醫師嘗試用胃鏡的方法做縮胃手術,器械從嘴巴進出,不留下任何肚子上的丁點傷口。

無論是限制型縮胃手術或是腸繞道手術,減重手術發展至今已相當成熟。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文獻發現減重手術除了能夠有效控制體重之外,對於糖尿病以及其他代謝疾病的治療都有顯著效果,代謝性手術(metabolic surgery)一詞因應而生。

在文明病橫行的這個時代,無論是減重還是代謝疾病治療,手術需求肯定永不退流行,我們可以看看一項來自台灣醫學會的統計,2010年台灣接受減重手術的患者大約1000人,前年(2019)的數字可是超過3000人。

延伸閱讀
如何觀察你的公司和老闆是否真正把「人才是企業最大的資產」當一回事?
從疫情到戰爭,巨變年代下數位行銷策略該往哪走?Google《2022智慧消費關鍵報告》有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