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議香港的歷史及未來

香港於鴉片戰爭後成為英國殖民地,其後托庇於英國,自外於中國國內政治,實為一方淨土。 150年間,歷次列強侵略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華大地飽受塗炭,香港卻置身事外;至於洪楊之亂、辛亥革命後軍閥混戰、北伐、國共內戰,香港皆不受波及,儼然世外桃源!抗戰時期,香港因英國總督投降不幸淪陷三年又八個月,又隨宗主國得勝而重光。

新中國成立後,政治運動接連不斷,香港再度成政治難民、經濟難民庇護所。三年困難時期的逃港潮,救活多少性命。除了文革浩劫,1967年「愛國抗英大起義」,北京從未在香港搞事;中國傳統政治講究勢而非理;香港於1840年丟失而於1997年回歸,直觀地象徵華夏中心觀的崩塌和修復。

改革初期,香港商人是投資大陸的生力軍,發揮了不可抹殺的先鋒作用。其後,港人大力支持八九民運,有目共睹;六四屠城震駭香港,港人寒心;然衝擊波終有窮期,未幾便恢復常態。

150年即六代人,英國在經濟上從香港取走數不盡的財富,卻還給香港一個人間奇蹟。香港是法治社會,傲視海峽兩岸。英國不僅成功地將香港從小漁村變為東方之珠,更成功地將香港人「轉基因」成香蕉人;香港有一半人口(約350萬人)擁有英國籍,養成英國人的矜持和優越感,習慣於居高臨下俯視大陸同胞;然大陸近年經濟騰飛,大陸遊客支撐著香港旅遊業半壁江山,表現令人咋舌購買力,主客之勢逆轉;這種心理落差,豈是港人能夠恬然適應。

擁有英國籍的港人中,約340萬為英國公民(海外)持有人(簡稱BNO);據英國國籍法,海外英國公民屬英聯邦公民,並非英國本土公民,沒有英國本土居留權;這種身分終身有效,卻不能傳承給後代。由於自身定位與兒女歸屬大相徑庭,持有人通常心理矛盾,心目中的祖國是英國,而又不被完全接納。

從鄧小平時代開始,香港最頂級的若干大富豪,自有順暢管道直接和歷屆中央最高領導對話,而草民的意見則難以上達天聽,為北京忽視;在大富豪眼裡,除了董建華,其他人都是沒有分量的掃邊角色;行政長官不能真正控制公務員團隊,立法會建制派(來自左派的工會到右派的工商界、大財團及專業階層等)隨時鬧事;根本沒有施政權威。

香港沒有強大的中產階級,基尼係數相當高;在草民眼裡,北京已變為大資本家的同盟者,全心全意幫助香港大資本家賺錢、壓迫底層市民,故草民尋求變革意願強烈。

十幾年前,香港法界精英妙用法律灰色地帶告贏港府,使100萬港人內地子女立馬擁有居港權,香港人口因此激增100萬;當年許多中下層香港男士在本地難於覓偶,卻是內地女性的熱門搶手貨;儘管港人在英國佬面前唯唯諾諾,卻足以對華夏同胞甩臉子、抖威風。

今後香港前途何在?筆者認為,端視大陸如何變化,相應有上、中、下三情況。上上大吉是習近平的「中國夢」大功告成,中國成為舉世欽羨的超強,成為流著蜜和奶的人間樂園(現在上海港已不亞於香港了);世故的香港人自會西瓜偎大邊,擇高枝而棲,甚至可能仿照波多黎各,要求取消特區,成為直轄市。

下下大凶是另一極端。美國學者沈大偉大膽預言「中國崩潰」,中外譁然;如果其言成真,則大陸勢將成為南斯拉夫第二,裂土為不同政治實體;而世故的香港人必然藉機獨立(不必有其名,有其實可也),恃昔日養母以自重;而北京鞭長莫及。

就概率而言,上、下兩種情況可能性渺茫,最大可能是中間狀況:大陸保持新常態,不冷不熱,不好不孬;與美國爭鋒不足,震懾香港有餘;香港是政治月球,只能圍著政治地球北京運轉;北京憑藉宣傳、組織,萬不得已則憑藉武力(這是最後一著。當年,黃華、耿飆稱解放軍不駐香港,鄧小平斥之為「胡說八道」,實有先見之明),必使香港圍繞北京運轉,永不偏離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