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俠放下相機走完人生

攝影家潘小俠關注台灣土地上的人事物,並用堅毅的意志完成史詩般的影像敘事。(本報資料照片/趙雙傑攝)
攝影家潘小俠關注台灣土地上的人事物,並用堅毅的意志完成史詩般的影像敘事。(本報資料照片/趙雙傑攝)

知名攝影家潘小俠去年9月因食道癌住院,上月又因新冠確診進加護病房,昨日凌晨病逝於台大醫院,享年69歲。深耕紀實攝影40餘年的他,總在杯觥交錯中貼近被攝者,造就他略顯粗曠但深具人文關懷的與眾不同風格。

潘小俠本名潘文鉅,1954年出生,從小在台北市北投唭哩岸長大,常自稱是尚未被承認的原住民。早年曾經營廣告公司,解嚴後進入自立報系任攝影記者,拍攝許多社會運動與本土題材,後來一度意外跨入影藝界,擔任本土歌手李炳輝、金門王經紀人,讓兩人從傳統茶室走唱走向全國。

外型不修邊幅的潘小俠總在杯觥交錯中,藉酒精催化情感、貼近被攝者,成為朋友才開始拍照。早期的萬華、淡水等地茶室,草根庶民與茶室女真實的生活面貌,呈現在他的《醉巡》系列裡,目前仍有許多影像尚未發表。

1980年潘小俠開始拍攝蘭嶼,深入當地部落百餘次,拍下許多蘭嶼社會重要影像,也記錄達悟族反核廢抗爭到追求族群尊嚴與主體意識等歷程,2006年首度集結出版《蘭嶼記事》並舉辦展覽,去年再出版《蘭嶼記事:潘小俠影像1980–2022》,成為最具代表性的最後作品。

為了記錄原住民歷史,潘小俠曾開著一輛老爺車全台部落跑透透,拍攝高砂義勇軍、泰雅紋面人、好茶部落災後重建等議題,完成《不知為誰而戰》、《部落最後印記─紋面patsan》、《回家的夢》等紀錄片。他去世消息傳開後,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立即在臉書貼文:「別了,永遠的朋友兄弟」。

潘小俠其他代表作還包含《台灣美術家一百年》、《台灣作家一百年》與《白色烙印1949-2009人權影像》、《見證二二八》等系列,都是動輒數年到數十年的長期攝影計畫。(飲酒過量有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