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境保育區破紀錄出現13隻大西洋和緣邊海神海蛞蝓

傳說中的藍天使-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出現在基隆長潭潮間帶,而且數量高達十三隻,這讓海科館的研究人員與志工們雀躍不已!(圖:海科館提供)
傳說中的藍天使-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出現在基隆長潭潮間帶,而且數量高達十三隻,這讓海科館的研究人員與志工們雀躍不已!(圖:海科館提供)

▲傳說中的藍天使-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出現在基隆長潭潮間帶,而且數量高達十三隻,這讓海科館的研究人員與志工們雀躍不已!(圖:海科館提供)

隨著東北季風的到來,屬於冬天的生物逐漸地在海邊出現,望海巷潮境海灣保育區潮間帶這兩天迎來遠方的嬌客,傳說中的藍天使-大西洋海神海蛞蝓(Glaucus atlanticus),出現在基隆長潭潮間帶,而且數量高達十三隻,其中發現外型與體色研判很類似的緣邊海神海蛞蝓,但仍需由DNA檢測中才能精準的確認,若屬實則為首次發現,這讓海科館長期進行海灣研究、監測與紀錄的海洋生物和底質變化的研究人員與志工們雀躍不已!

海科館館長陳素芬指出,海科館座落於基隆望海巷潮境海灣旁,從籌備處的潮境工作站至今已經邁入二十年,目前潮境海灣在海科館與基隆市府長期合作下來,保育區的成效有目共睹,海科館長期進行海灣的研究、監測,並以一個月兩次的方式帶領志工於潮間帶定觀,並進行穿越線(調查線)記錄生物及底質的變化,潮間帶四季各有特色與驚奇,春天的藻類、夏天的豆仔魚、秋冬季偶而也會出現令人驚喜的生物,如昨出現傳說中的海神-大西洋海蛞蝓。

海科館表示,二○一○年台灣第一次出現大西洋海神海蛞蝓,二○一三年十二月一日長潭潮間帶首次發現,二○二一年二月四日第二次出現,而於昨(二十一)日海科的定觀中再次出現,截至今日共發現十三隻,潮間帶定觀這天海科館志工們拉著穿越線走在潮間帶時,發現滿地的憎帽水母,通常這是海神降臨的訊號,隨即開始留意周圍的小潮池,當第一隻大西洋海神海蛞蝓的照片上傳到工作群組時,驚歎聲頓時響起--「海神來了!」

海科館提醒,憎帽水母、錢幣水母及帆水母這三種體型不大卻帶著蛋白毒性的刺絲胞動物,常是大西洋海洋海蛞蝓的食物,牠們會將吃下的水母刺絲胞聚集在手指狀的裸鰓前端,轉化成自己的秘密武器,用來防禦及補食,因此雖然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很美麗,但是有毒,因此請用欣賞的角度觀看,而不要好奇去觸碰牠。。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陳麗淑說明,二十一、二十二日出現在長潭潮間帶的大西洋海洋海蛞蝓體長約二點五公分,最初在上午看到七隻,二十一日最後總計竟然高達十二隻,而二十二日上午再發現一隻,而且是另一種緣邊海神海蛞蝓,則是首次在北部紀錄。這是破紀錄的觀察數量,也因此除了看大西洋海神海蛞蝓覓食僧帽水母和錢幣水母的過程,也有機會看到個體間互動的情形,包括生殖孔及伸出透明的生殖器準備交配的難得鏡頭,而這來自大洋的藍天使傳說也成就了冬日潮間帶的驚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