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復育荸薺 見證生態與能源共生共融

(中央社澎湖縣27日電)台電澎湖尖山電廠復育荸薺有成,今天在廠區進行採荸薺活動,200多名民眾重溫早期採荸薺的農事與品嚐特有的美味外,也見證生態與再生能源「共好、共生、共融」的成果。

台電尖山電廠「澎湖好風光-荸薺復育採收及音樂會」活動,今天在廠區濕地舉行,包括台電環保處長溫桓正、湖西鄉長陳振中、議員許育愷、蔡清續、縣府環保局長楊書舜、農漁局長陳高樑等人,約有200多人與會,廠長歐致誠親自充當嚮導解說,湖西龍門國小師生一起下田採收荸薺,再一次品嚐到消失多年的荸薺好滋味。

歐致誠表示,荸薺是湖西鄉在地野生種的特有作物,在湖西境內的埤塘與荸薺窟等濕地,早年都可見到荸薺等作物,可惜因引進福壽螺等佔領池沼,導野生的荸薺受到外來危害而消失近30年,尖山發電廠於民國104年引進澎湖在地種,在廠區內溼地進行野生荸薺復育工作,今年開花結果。

陳振中回憶說,湖西的荸薺是40年代民眾的最佳回憶,當時民眾會騎乘腳踏車載著荸薺沿街叫賣,1小杯在5角1元間,口味獨特愈嚼愈香,可惜在引進福壽螺後,濕地遭佔領危及成長而消聲匿跡,目前僅剩林投與潭邊等少數民眾種植。他在16年前就任鄉長時,曾率先進行復育工作,但當時算是失敗的,現在又回任鄉長,在台電復育有成下,決定再一次選定南寮埤塘等地來進行荸薺的復育,期能再見荸薺的風貌。

溫桓正表示,台電自107年啟動環境月,每年6月配合環境月各廠區都會舉辦活動,今年選定離島的澎湖來舉辦,澎湖尖山電廠推出採荸薺活動,真正結合了生態、電共生共好的目標,特別具有意義。

依澎湖縣誌「物產志」記載,澎湖荸薺,別名馬蹄、又名慈菇,生長於沼澤與池沼區,其中湖西一帶水源較為充沛,是荸薺生長的極佳環境,但澎湖荸薺與台灣本島不同,台灣球莖比較大像龍眼般,澎湖比較小如同粉圓般,吃起來口味也不一樣,越嚼越香,味道清脆甜美。(編輯:黃世雅)112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