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西嶼彈藥本庫 百年銅牆鐵壁

記者劉佩倩/專題報導

澎湖縣縣定古蹟西嶼彈藥本庫,包括俗稱「銅牆鐵壁」的洞窟式彈藥庫,以及土窟式彈藥庫,是罕見的日據時期軍事建築,亦是日軍在澎湖島要塞的4大彈藥庫之一,有濃厚的實驗性質,見證日據時期營造技術特色,對外開放參觀後,讓國人深入了解西嶼地區豐富的軍事文化及歷史意義。

洞窟式彈藥庫 隔絕電磁脈衝波

位在澎湖西嶼的彈藥本庫,由日本舊陸軍所建,用來儲存火砲彈藥的場所。洞窟式彈藥庫有單窟及雙窟2種乾燥彈藥庫,分別儲存有煙及無煙2種不同的火藥,洞窟彈藥庫採雙層牆體穹窿結構,先在山腹的岩盤上,挖出一個圓拱形的山洞,用混凝土塊堆疊成外庫結構,再用鋼筋混凝土建造內庫空間,為儲存無煙火藥,除恆溫恆濕外,旁邊牆體上也布滿銅片,因而有「銅牆鐵壁」的美名,以達到澈底隔絕電磁脈衝波和溼氣的效果。

土窟式彈藥庫 石牆疊砌構造嚴謹

至於土窟式彈藥庫則屬於地上建築,外牆由石牆疊砌而成,內牆做木板牆及防潮用的高架木地板,屋架採用鋼構桁架,屋瓦使用文化瓦,亦即燻黑瓦來建造,屋頂上還裝有避雷針以防雷擊。2種彈藥庫為臺灣罕見日據時期的軍事建築,展現日據時期營造技術的特色,因而被指定為澎湖縣縣定古蹟修復保存。

西嶼彈藥本庫於西元1902年建成時,僅有西嶼火藥本庫、西嶼彈丸本庫,1905年增設西嶼臨時火藥庫,包括有煙火藥庫、無煙火藥庫、火具庫各1間。因應火砲科技進步,有煙火藥庫在民國19年改為土窟式彈藥庫;24年改建為彈丸加溫場、火藥試驗場、熔蝕場及作業所等建築,並增建試驗性單窟式洞窟彈藥庫;25年無煙火藥庫則改建為雙窟式洞窟彈藥庫。

儘管西嶼彈藥本庫構造嚴謹,仍不敵時間的摧殘,經過數十年風吹日曬,土窟式彈藥庫主體構造損壞嚴重,有坍塌之虞;雙窟式彈藥庫也出現程度不一的損壞和鏽蝕,經澎湖縣文化局爭取經費,歷時近10年修復,於110年完工,重現西嶼彈藥本庫軍事古蹟原始風貌與歷史縱深,遊客可以透過園區導覽,認識其歷史文化背景,一睹軍事風采。

洞窟式彈藥庫內壁包覆銅片,因而有「銅牆鐵壁」的美名。(本報資料照片)

庫外設有前室、鐵絲網玻璃門及金庫式氣密鐵門,以防熱氣竄入。(本報資料照片)

土窟式彈藥庫建於民國19年,外牆由石牆疊砌而成。(本報資料照片)

順遊景點。

交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