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馬公施公祠 豐厚文史底蘊

記者劉佩倩/專題報導

中央老街是澎湖發展最早的一條街,可追溯到清乾隆33年,短短200公尺的閩式商店街,還可見供奉施琅的施公祠、萬軍井等歷史景點,常有當地信徒會到施公祠參拜,另萬軍井則有施琅祈禱而得湧泉的傳說,為熱門觀光景點,走在懷舊的街巷彷彿時光倒流,商店琳瑯滿目的商品,值得遊客一探究竟。

在澎湖馬公市的中央老街上,有座傳統三合院配置的建築,此為全臺唯一祭祀施琅將軍的寺廟——施公祠,原名為「施將軍廟」,約建於清康熙23年(西元1684年)。施琅曾任福建水師提督,曾率兵收復臺灣,開啟清朝對臺的開發與經營,為表彰而封其為靖海候,更興建施將軍廟以資紀念,原址在舊稱媽宮澳東街(今署立澎湖醫院處),與海壇館為鄰。

縣定古蹟 供奉媽祖等民間信仰

清道光12年(西元1832年)之後的施將軍廟除了供奉施琅外,也奉祀澎湖武營中在職身故的武將官兵,因而易名施公祠。今日的施公祠是日大正3年(西元1914年)廟地遭到日本政府徵收,故與海壇館一同遷建於中央街今址,神像初置於海壇標兵的伙房供祭祀,復由施琅部屬的後代項秀明重建。目前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縣(巿)定古蹟。

施公祠為街屋式狹長型合院的型態,建築構造由承重牆與山牆式木屋構架所混合構築而成,除入口外,其餘四面皆由密實的空間封閉為其特色,外埕亦不大。內殿正中央奉祀施琅將軍神像,施將軍後座是媽祖娘娘,左側是五帝爺,右邊是海山城隍爺及七爺、八爺,在左側牆邊供桌上,供奉著清道光12年赴臺平定張丙之亂的海壇旗下官兵英靈。祠內存有「寰海皆春」及「福曜海山」兩方古匾,其中「寰海皆春」是當年澎湖水師副將詹功顯所題贈。

萬軍井 相傳解兵馬之渴

此外,位於施公祠外側右前方有一口井,原本名稱媽宮大井,爾後又有萬軍井、施井、大井、師泉井之稱,關於萬軍井的由來眾說紛紜,相傳清康熙22年(1683年)年施琅率軍征澎湖時,因龐大軍隊駐紮在媽宮城無水可飲用,又逢瘟疫流行,施琅乃祈求媽祖保佑賜水,果然從井中湧出大量甘泉,解決數萬兵馬飲水之急,後以「萬軍井」稱之。

懷舊的中央老街彷彿時光倒流,商店陳列琳瑯滿目的商品,值得遊客一探究竟。(記者劉佩倩攝)

施公祠室內,供奉著平定張丙之亂殉職官兵的神位。(記者劉佩倩攝)

施公祠為全臺唯一祭祀施琅將軍的寺廟,原名為「施將軍廟」,約建於清康熙23年。(記者劉佩倩攝)

萬軍井有施琅祈禱後而得湧泉的傳說,為熱門觀光景點。(記者劉佩倩攝)

(資料來源:澎湖國家風景區;記者劉佩倩整理)

(資料來源:澎湖國家風景區;記者劉佩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