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五孔頂砲臺」 見證世紀歷史變遷
記者謝承宏/專題報導
位於澎湖西嶼鄉赤馬村緝馬灣東港高地上的「五孔頂砲臺」,是由於砲臺石壁上鑿有五孔四角形窗,以此而得名,是用來監視內港、外海的敵情。隨著澎湖觀光日漸盛行,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便沿著山腳鋪設木棧道至山頂,並建造觀海亭供民眾遊憩。
五孔頂砲臺的歷史有兩種說法,歷史學家採納的是在清光緒14年(西元1888年)間派駐在澎湖的水師總兵吳宏洛建設澎湖城後,在西嶼建造了五處砲臺,五孔頂砲臺便是其中之一,並用以遠眺內港、外海敵情;當地民間卻認為五孔頂的歷史可以推演到300多年前的荷蘭遺址。
砲臺結構堅固 翻修重現風華
五孔頂砲臺其周圍約3000公尺,內有壕溝、防空洞、還有小監禁室,砲臺石壁上留有向西北方的五孔四角形窗,作為觀測及射口使用,日據時期且在砲臺旁設有假砲,茲以誘敵,經過澎管處的翻修後,使五孔頂在百年之後又引起矚目。
在砲臺下方有一座五孔頂碉堡,是順著山勢彎曲往下建造的地下駐兵營房,兩端的出入口都有階梯狀的壕溝可以進出,如今砲臺只剩下殘跡,不過碉堡經過整修大致完整;城牆現仍堅固如初,惟壘塹廢墟,砲座尚留有軌跡,自建造砲臺之後,居民即稱為「五孔頂」。
觀海亭視野廣闊 遠眺美麗海景
在五孔頂山腳下有長度約600公尺使用碎石與木棧道鋪成的步道,可以一路走到山頂,大約10到15分鐘就能登頂,有一座觀海亭和眺望臺,乍看平臺與天空連接,可在此一覽澎湖灣美景。由於山頂展望十分良好,不但可以觀賞海面上的日出,黃昏時還可看見船隻駛入馬公港,夜晚則可以俯瞰點點漁火的夜景,也能抬頭觀賞滿天星斗,將一整天的美景盡收眼底。
此外,在澎湖人的記憶中,赤馬這個古地名,原稱「緝馬灣」。相傳當時蒙古軍駐紮澎湖,撤退時在赤馬海邊遇到明軍,為逃命將馬匹放上岸,明軍放棄追捕改抓良馬,於是當地得名「緝馬灣」,已有600多年歷史。村入口處原有一尊紅色石馬,但因傳說夜間亂跑,後來被拆除,換成現在的桃形石雕。
視野良好的五孔頂砲臺頂端,可遠眺澎湖赤馬地區的景色。
五孔頂山腳下有長度約600公尺使用碎石與木棧道鋪成的步道,可以一路走到山頂。
駐兵營房兩端的壕溝,透過壕溝磚瓦可窺見其濃厚的歷史痕跡。
砲臺下方有一座五孔頂碉堡,是順著山勢彎曲往下建造的地下駐兵營房,兩端的出入口都有階梯狀的壕溝可以進出。
砲臺石壁上鑿有五孔四角形窗,用來監視內港、外海的敵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