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未來政治經濟走向 美國大選結果見端倪
今年美國總統大選5日投票,被許多人視為數十年來最重要的一次選舉,最受關注的當然是賀錦麗與川普的總統選舉大戰。但是對灣區居民來說,加州及地方縣市選舉可能與自身關係更密切。很多選舉結果今天可揭曉,灣區今後數年的政治生態及經濟民生走向將可見端倪。
地方選舉層面,舊金山市長選舉是重點,被視為進步派的風向標。以往在任市長參選,往往具有較大優勢。但今年很不一樣,是一場具有真正競爭性的選戰。舊金山採用複選排名制度(ranked-choice voting),又為這場選舉帶來更多變數。
幾位主要候選人中,現任市長布里德(London Breed)雖遭遇強力挑戰,但仍被視為最有力競爭者之一。作為舊金山溫和派路線代表人物,布里德最大優勢是施政經驗及有現行政策。
今年舊金山市長選舉一大亮點是政治素人丹尼爾羅偉(Daniel Lurie)異軍突起,成為布里德最大的競爭對手。身為史特勞斯家族繼承人,從未擔任過公職的羅偉在本次選戰中主打消除官僚主義,並矢言「對抗市政廳機器」。近期羅偉的民調支持度有超前之勢。
此外,市議長佩斯金(Aaron Peskin)在進步派選民中具有影響力,曾短期代理過市長的麥法恩(Mark Farrell)也希望藉這次選戰重新拿回市長寶座。
舊金山市議員選舉方面,現任唯一華裔市議員陳詩敏能否連任,黎慧心、陳小焱等候選人能否為舊金山增加更多華裔市議員,也是看點。
與舊金山隔一個海灣的東灣,今年同時有兩場罷免公投選舉,屬於罕見。面臨罷免的分別是屋崙亞裔市長盛桃(Sheng Tao)和阿拉米達縣地檢長官善貞(Pamela Price),儘管原因各不相同,兩位女性民選官員都是在上任後不久就遭到罷免公投。她們能否在罷免公投中過關保持自己的職位,將由選民作出決定。
今年南灣最重要的選舉,應屬國會第16區眾議員選舉。自從去年年底資深眾議員艾許(Anna Eshoo)宣布不再連任,這場選舉就注定成為焦點之戰。加州眾議員羅達倫(Evan Low)和前聖荷西市長李卡多(Sam Liccardo)對決,選情一直很緊張。
其中羅達倫被視為華人參政青年典範,這次更被支持者稱為「千載難逢的良機」。但是羅達倫的進步派理念,包括他在教育、性別多元化等方面的主張,也令部分華人對他持批評態度。
南灣華人聚集的庫比蒂諾等地,今年也有多場重要市議員和學區委員改選。
加州提案方面,今年加州共有十個提案交付選民公投。其中最受矚目的應是36號提案,即加重毒品與盜竊刑責提案。這項提案被普遍認為是對之前47號提案的修正。47號提案內容將盜竊和毒品犯罪重新定義為輕罪。選民關注36號提案,反映他們對加州當前治安狀況的不滿。
地方提案方面,舊金山K提案擬關閉海傍公路,引發當地居民擔憂,並為此舉行十次抗議集會。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老實」華男為何行刑式殺妻 庭審揭動機
紐時:賀錦麗、川普民調緊咬 贏家不排除「決定性大勝」
美大選賭盤比民調更準?學者:川普支持者更有可能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