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印度年輕一代如此緊張焦慮?

(德國之聲中文網)來自孟買的戲劇創作者Meghana AT是交互性戲劇 “Plan B/C/D/E” 的創作者。她說,通過這個表演,她講述了自己的氣候焦慮,並試圖與觀眾一起提出應對氣候變化威脅的解決方案。

她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說:“我喜歡問觀眾們第一次聽說氣候變化是在什麼時候。年紀較大的觀眾說他們在40、50多歲的時候第一次聽說氣候變化,但像我這樣的許多年輕人都是跟隨著這個問題長大的,我們確實從未見過一個不處於懸崖邊緣的世界。”

這位28歲的劇作家說:“我們有更多機會獲取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和新聞。有意識地關注新消息很重要,但有時也會讓人感覺應接不暇。”
印度綜合保險公司ICICI Lombard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Z世代(也被稱網世代)和千禧一代比老一輩印度人更容易感受到壓力和焦慮。

約77%的印度人至少表現出一種壓力症狀,每三個印度人中就有一人在壓力和焦慮中掙扎。但年輕的印度人,尤其是Z世代,更容易受到壓力、焦慮和慢性疾病的影響。氣候焦慮只是印度年輕人壓力大的原因之一。

焦慮和壓力從何而來?

來自德裡的24歲的莫希特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說:“我在高校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新冠疫情期間度過的。當一切恢復正常時,我發現自己突然變成了職場人士。我的很多同齡人都覺得很難適應這一點。而且我覺得很多工作都充滿毒性,很難在工作和生活之間找尋平衡。我這一代人無法忍受這些。”

ICICI Lombard所做的調查還顯示,印度職場健康問題也有所惡化,特別是女性和Z世代。調查發現,“新冠疫情徹底改變了職場,員工期望更好的心理健康,Z世代的不滿情緒更高”。

調查指出:“適應忙碌的文化,年輕人覺得需要不斷地鞭策自己。這表現為年輕人對自己做得不夠好或沒有取得他們認為應該取得的成績而感到焦慮。”

阿瑪哈健康中心(Amaha health)高級臨床心理師米爾扎(Pratishtha Trivedi Mirza)對德國之聲記者說:“此外,年輕人還經常將自己與同齡人甚至偶像(名人、網紅、相關行業人士)進行比較,最終對自我得出負面評價——導致自我價值感低並出現相關問題。”

印度研究人類大腦和心智的Sapien Labs Centre實驗中心進行的一項相關研究發現,無論收入水平如何,大約51%的印度青年(18-24 歲)都感到痛苦和掙扎。該中心發現,新冠疫情過後,大眾的心理健康狀況有所下降。

感覺無助

來自班加羅爾的22歲學生阿尼莎說:“我父母在我現在這個年紀已經准備組建家庭生兒育女了。但是我覺得我還沒准備好像一個成年人那樣行事。而且生孩子有什麼意義呢?到處都是壞消息,沒什麼值得期待的。”

她說:“每當我打開社交媒體時,就感覺每個人都過著比我更好的生活。但你也無法真正避免使用社交媒體。”

她說:“Z世代和千禧一代通過社交媒體與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當年輕人感覺自己擁有一些其他人沒有的機會和資源時,也表現出一種‘特權內疚’。全球的總體形勢:戰爭、社會政治沖突以及這些問題帶來的不確定性,這些都給年輕一代帶來了壓力。 ”

精神健康意識

越來越多的印度人開始意識到心理健康和幸福的重要性。致力於提供心理健康認知的基金會Live Laugh Love Foundation調查發現,2021年,92%的印度人願意為自己或者親友尋求心理治療,這一比例遠高於2018年的54%。

不過這一意識並未轉化為改善年輕人的心理健康。高級臨床心理師米爾扎說:“雖然年輕人更能夠認知到並且理解心理健康的問題,但是他們卻不知道該怎麼辦。此外,社會對精神、心理問題的污名化以及個人自身的羞恥感往往會阻礙他們及時尋求幫助。”米爾扎強調說,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獲得可靠的資源。

米爾扎說:“更大的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環境給Z世代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由於大多數情況都超出了他們的控制範圍,他們無法擺脫壓力。在後新冠時代,人們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有所提高,對心理疾病和尋求幫助的污名化現象也有所減少。但是,未來仍有相當漫長的路擺在我們面前。”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Tanika Godb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