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樣的履歷,在台灣叫做不穩定,到了歐洲卻被視為經驗豐富?

作者:Miaochun L./換日線專欄

大學剛畢業在台灣找工作的時候,發現人資主管們總是愛問應徵者一個問題: 「你為什麼離開上一家公司?」而每當我透露一些真實想法,例如「我不喜歡公司體制」、「跟公司文化理念不契合」等,這樣的答案總是不甚討喜,甚至會被貼上「不合群」、「難合作」等標籤。28 歲便待過好幾家公司的我,更常在面試過程中被質疑:「你怎麼一個公司都沒待超過一年?」以台灣的社會標準來看,我常被歸納為「不夠穩定」(可能要小心聘用)的應徵者。

然而兩年前我來到歐洲求學,並開始找工作後卻發現一個有趣的變化——所有我遇到的人資主管們,從來沒有質疑過我待在一家公司的時間長短;反之,曾有主管開頭就表示,我有過不同領域的工作經驗,正是他們在尋找的多元人才。

隨著面試的經驗越來越多,久而久之,這樣的東西方差異也在我心中種下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同樣的一張履歷、同樣的一個我,在台灣會被世俗標準套上不穩定的標籤,到了歐洲卻被視為經驗豐富?我們的社會究竟給了年輕人怎麼樣的期待?而這樣的期待,究竟只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還是一種枷鎖?

職涯,不應該只有單一想像

每當面臨轉職期,周圍的親友總會說一句:「有穩定就好!」彷彿沒有找到穩定的工作就不算達成目標,得繼續找下去,即便原因親友們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我們的社會教育著我們穩定=鐵飯碗,要有穩定的好工作才能有好生活,這樣的思維就像是當小孩子在畫布上盡情作畫時,你告訴他樹葉一定要畫綠色、天空一定要畫藍色——這是一種強加的框架。

這個社會時常忽略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想追尋的生活方式,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不同,才顯得多元且獨特。試想一下:如果每一個人都在大公司有著穩定且高薪的工作,在 25 歲就達到人生目標,那多無趣啊!少了多元的競爭,我們還會有積極向上的動力嗎?下一個人生目標又是什麼?

對我來說,不穩定表達的是一種對現況的不滿足,而持續對現狀提出質疑並勇敢挑戰更高層次,就是追求更好的人生。我們都見證在這個時代,因為豐富的資源而孕育出多少才華洋溢的年輕人,卻也深知因為經濟快速成長造成的時代壓力下給了年輕人多少挑戰。在過去,擁有學士學位到公司應徵,隔天即可以開始上班,現在就算擁有碩士學位還不夠,你還得擁有一顆強大的心臟去面對每天收不完、來自各企業的感謝 (拒絕) 信。

在年輕時期,有些人為了奠定穩定的事業基礎,會選擇努力上一家大企業並穩定的待個至少 5 年,在同一個崗位上從菜鳥轉為資深前輩。也有人認為就是應該趁著年輕去多方嘗試、接觸不同產業,汲汲營營在不同公司轉換職涯跑道,學到了基礎之後即前往下一個目標邁進,因為他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全方位人才以提升職場競爭力;兩者都沒有對錯,完全取決於個人的選擇及職涯規劃。這個社會應該鼓勵年輕人去積極規劃自己的未來並為年輕人的夢想鋪路,而不是設下層層的路障,以舊有的思維綑綁、設限我們,甚至讓我們對於自己的「不夠穩定」而感到愧疚。

要求員工長期承諾,不如保持徵才彈性

一個 28 歲的年輕人該擁有什麼?是跑車、房子,還是頂尖學校的畢業證書?每一個人的人生目標不同,許多年輕人什麼都沒有,但他們擁有超強的適應力,在許多不同的公司、產業待過,而這些經驗是無法抹滅的,他們終將成為人生的養分,在人生各個階段以不同形式助上一臂之力。

遺憾的是在不同的土地,我得到的回饋卻是如此不一樣。在我的國家,人們說我年紀輕輕換過多家不同公司是不穩定的跡象,質疑我是否會進去他們公司之後「學完就走」,卻不願面對及改善員工會離職的真正原因——多半是來自企業存在著無法解決也不願去正視的問題。

跨過歐亞大陸,歐洲人看了同樣的履歷卻稱讚我的經驗豐富,並樂於聘用我,從來沒有在面試過程中質疑過我會為他們工作多久,反倒認為擁有這樣多元背景的人才,可以為他們公司注入新的能量。或許比起害怕一位員工也會沒多久後離開他們,他們更著眼於在這一段不短也不長的合作期間,能夠真的借用對方的能力,為企業帶來改變。

企業們索求著員工的長期承諾,多是因為害怕投資在培訓人才的時間及其他成本上得不到回報,因此抗拒那些履歷看起來不夠穩定的應徵者,同時卻也可能錯過了擁有豐富經驗、適應能力強的多元人才。

在歐洲,許多企業有固定比例的長期合約正職員工,並會額外劃分一定比例給予短期合約、實習、兼職、自由工作者等不同人才,這樣做可以確保公司不定期淘汰舊有觀念、注入新想法,並讓新舊人才碰撞出新的火花。

選才標準無對錯,僵化的思維卻會埋沒人才

穩定很好、不穩定也不代表不好,這個問題本身並沒有對錯,我認為錯的是我們社會的既定思維——「不穩定」在我們的職場及社會中,被視為是一種該被修正的錯誤,而這個思想才是真正應該被修正的。在職場的道路上,我們都需要找到伯樂來支持我們所做的努力,並認同我們對個人職涯發展的價值觀。

比起在我們身上貼標籤,也許應該先了解年輕人不斷換工作背後真實的原因,以及對職涯的個人規劃——是不是他之前待過的企業的文化確實過於保守?是不是在年輕時期他想多方嘗試、培養多元能力?

求職本就是雙向的互動,招聘者花費心力想找到合適的人才,應徵者同樣花了很多時間累積自己的履歷。比起先入為主地歸類對方,不如借用歐洲人的思維,學著去看應徵者發光的地方,先拿掉無謂的論斷及框架。在你眼前的這個人才,背後或許有很多的故事及經驗可以分享,用開放的態度聆聽他、了解他、並思考他有什麼樣的能力,可能對你的組織有益。

身為企業主管的你,當然得為你的公司做出最好的選擇,你可以選擇有能力且穩定的應徵者以達到最高的投資報酬率,也可以選擇一位年紀輕輕就有多元背景、適應能力強、勇於點出企業痛點並提出解決辦法、思考跳脫框架的應徵者;不管怎樣的選擇都沒有對錯,畢竟每個企業要的人才方向不同,沒辦法用同一套標準來檢視,但是我們的社會顯然缺乏後者的思維,而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我們的社會在朝向一個更開放文明的時代,許多既定的思維也應該往同樣的方向改變,而這樣的改變起點不該只是來自政府、企業、教育,更應該從每個人開始做起。我們身邊一定都有一個這樣的親友:有理想有抱負,卻感到茫然的 20 幾歲青年。下一次當他請你看看他的履歷,或是向你詢問職涯規劃的意見時,與其回答「工作?有穩定就好!」,不如用你的好奇心引導他思考:「你的夢想是什麼?」、「你覺得怎樣的方式可以達成你的目標?」、「你可以跟我分享你對職涯發展的想法嗎?」也許我們將會得到完全不一樣的收穫。

到頭來會發現,只要用開放的態度聆聽,我們永遠都可以向每一個人學習。也許一句「不論你做什麼樣的決定,我希望你知道,我都會在這裡支持你!」正是對方當下最需要的能量。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為什麼同樣的履歷,在台灣叫做不穩定,到了歐洲卻被視為經驗豐富?》,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傳統雇傭體系終結,「斜槓青年」崛起──與其整天抱怨鬼島,不如盡速展開「多元人生」
那些年輕有成的「人生勝利組」教我的事:「事業」未必帶來快樂,「志業」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

作者簡介:

Miaochun L.,喜歡語言,法文系畢業後在台灣職場打滾三年,憑著對行銷的熱情來到法國攻讀行銷碩士,之後又輾轉來到比利時實習、工作,開啟在歐洲的職場冒險,下一站 → 羅馬。 愛狗成癡,有一隻約克夏。希望可以為動物保護相關組織服務以幫助及拯救到更多的流浪貓狗!

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