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錢人的錢越花越多?他從住1坪套房的社畜到身價破億財富自由:理財的本質就是2件事

為了以錢賺錢,得需要先有「錢」。為了賺取這筆錢,要將勞務所得的價值最大化,而為了提高勞務所得報酬率所需要的節流,實在讓人覺得無聊又不方便。比起「節流」,我更偏好「合理的消費」這個詞;如果說節流一詞其節省的概念較強的話,合理的消費更接近「有效使用金錢」的概念。

世界上能用錢購買的東西大致可分為兩大類:「能成為資產」和「不能成為資產」。能成為資產的東西,如公寓或土地這樣的不動產,股票也一樣;不能成為資產的東西,就像是衣服或鞋子。區分這兩者的方法很簡單,只要判斷買這樣東西的瞬間,價值會增加還是下跌即可。

也許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原本平穩的股票在我買了之後就下跌,那麼股票難道就不是資產了嗎?」其實股票的股價下跌,並不是指該公司的價值下跌,因為公司的價值不會輕易改變,只是市場判斷該公司價值的價格改變而已。同理,價值上漲,也並不代表股價會漲或公寓價格就會上升。即使公寓價格沒有上升,只要將公寓出租就能收取月租,因為能創造收入,所以公寓就是價值會增加的資產。

那麼汽車呢?請放下「買起來很貴,應該是資產」的想法,採用前面例子的觀點來思考,買下汽車後的錢是增加還是減少?需要加油、故障需要修理,如果不能用汽車來賺錢的話就難以視為資產。但是對某些人來說,收費出租的租賃車、運送快遞的貨車,因為能夠賺錢所以可以被視為資產。實際上租車公司或快遞公司,以「創造收入」為目的購入的汽車,在會計上就被認列為資產處理。同樣是汽車,可根據用途不同,來判斷是否為資產。

那麼,珍貴的、以勞動努力賺取的錢要用在資產上好呢?還是用在非資產上好呢?當然要用在能夠賺取更多錢的資產上,這樣在前往致富的道路上才更有利。若買下非資產的東西,那就只是把錢花掉而已;理財的本質非常簡單,就是盡量累積資產、並將非資產的花費降到最低即可。

把家庭旅行的花費,變成會增值的資產

我有4個小孩,平常就很努力地想讓孩子盡早開始關注金錢和經濟。但是我並不會教他們厲害的大道理,而是在日常讓他們直接感受「性價比(CP值)」較高的消費。例如,到一碗炸醬麵2,000 韓元的餐廳,讓孩子們津津有味吃著炸醬麵,再告訴他們這碗麵的價格是2,000 韓元,孩子們就會了解2,000 韓元的價值,就會自然產生要有效地使用錢的標準,我會邊吃著麵邊告訴他們:「這碗炸醬麵是2,000 韓元,真好吃呢!」

有了這種經驗的孩子們,在看到1 萬韓元的玩具時會有什麼想法呢?可能會思考以1 萬韓元獲得玩具的這種快樂,是否是花2,000 韓元吃著美味炸醬麵所感受到快樂的5 倍。因為了解2,000 韓元這筆錢的價值,就能比較價格,但是如果對於金錢沒有概念,那就只會想著「要擁有那個玩具」而已。培養出在買東西時可選擇出性價比高的眼光,也能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就能繼續節流。

我是不太花錢的人,即使現在已經財富自由,也不太喜歡購物。但是我也會在某些地方花比較多錢,那就是飲食與旅行。這兩者的共通點都是能帶給家人幸福,尤其為了製造回憶,我們很常去家庭旅遊。但財富自由後,卻產生一個進退兩難的問題。因為我已經沒有在職場工作了,所以平日的時間多出許多,開始覺得如果在住宿費昂貴的週末出去玩,是沒有效率的,但是如果想在平日去旅行,孩子1、2天沒去上學也會是個問題。

苦思之後,我決定在江華島買土地。

如果要家庭旅遊,會出動4個小孩、2個父母,加上妻子和我總共8人,住宿費也不便宜。但是如果買土地的話,要付給銀行的利息與一個月一次旅行的費用幾乎差不多。雖然是相同金額,但去旅行消費的金錢和買土地負擔利息的金錢,其意義卻不同,因為後者是持有資產所花費的錢。

於是我把原本是「消費支出」的錢變為資產,如果土地價值上升的話,不僅超越我想節省旅遊經費的目的,還能獲得資產增加的結果。因此,我用非常便宜的價格,買下附有一間幾乎是廢棄房屋的土地。

房屋的狀態和裝潢我可以自己處理,但位置或鄰近道路是我無法改變的因素,得夠好才行,所以我也花了很多時間評估。另外,若想買更棒又更好的土地和房子,買入資產所花費的利息就會更多。因為已經財富自由,所以時間很多,就自己開始進行徒手除草、拆除快倒掉的倉庫等等,宛如是在開發不動產的過程。接著沒過多久,這片貧瘠的土地搖身一變,成為孩子們能盡情跑跳、有模有樣的院子。

多虧當初以非常便宜的價格買下土地,我又自己裝修,現在比起當初買入時的價格,已經翻漲了2 倍以上。我把原本去露營區旅遊後就會消失的錢,轉變成能夠用來旅行的資產,反而讓資產增加了!最初買下的時候,近乎是廢棄屋的房子在經過打掃和修繕後升值了。

合理的消費並非是單純省吃儉用的意思,而是懂得區分資產與非資產,既然如此,就買性價比更好的東西;比起消費,更重視買進資產的能力。

作者簡介_朴成賢 〈韓國富爸爸〉

剛出社會時,他住在由機房改建的一坪大套房中,嘗試過多次賠多賺少的投資後,他領悟到:光靠領死薪水、絕對無法實現財富自由!

朴成賢開始大量閱讀各種金融和理財知識的書籍,不僅要增加資產、更要創造現金流,同時也領悟到上班族的最大優勢,就是有每個月固定進帳的「月薪」,作為投資的本金。一開始的投資也並非一切順利,當時正在摸索投資方式的朴成賢,正好經歷2008雷曼兄弟事件的股市,在2個月內賠掉5000萬韓元(約100多萬台幣)、獲利率是驚人的「-95%」!透過股票、美元、不動產和經營個人品牌的多元投資,在當了18年的社畜後成功FIRE,目前已是身價70億韓元(約1.7億台幣)的資產家。

本文摘自幸福文化出版《上班族的脫貧翻身計畫》


更多今周刊文章
1萬元放定存、0050、標普500,需要多久能翻倍?闕又上:直到財務規劃師考試我才懂的理財事
中獎機率比大樂透高!兩檔新股抽籤紅包還不跟?這檔抽中估賺10萬,明天開跑「只有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