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反共友台的麥克阿瑟將軍拯救了臺灣
9月25日央廣《洞察中國》專欄,我寫了一篇文章,《韓戰爆發之後,蔣中正差一點要棄守金門》,講了韓戰爆發以後,蔣中正已經準備要棄守金門了,卻因為麥克阿瑟將軍來訪以後,有了底氣,決心固守金門。但是有網友發來疑問,既然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已經決定第七艦隊只能夠協防臺灣跟澎湖,那為什麼麥克亞瑟將軍來臺訪問,卻能夠決定對蔣中正固守金門提供援助呢?以常理來推論,美國總統不是應該比麥帥大多了嗎?官大一級不是壓死人嗎?那怎麼可以這麼做呢?
在這裡我要感謝這位提出疑問的網友,這代表他有認真在看這篇文章。沒錯,在理論上,美國總統是美國的三軍統帥,也是麥帥的頂頭上司,但是麥帥戎馬一生、特立獨行,在韓戰爆發了以後,他作為聯合國軍的總司令,決定來臺訪問,還真的沒有知會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也就是說,當麥帥的飛機降落在臺北松山機場的時候,美國白宮跟國務院的官員們,統統都不知情。
韓戰爆發 麥帥訪臺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第七艦隊協防臺灣,防止共軍進攻臺灣,同時也禁止國軍對共軍,進行任何主動攻擊的行動。
其實在蔣中正看來,杜魯門雖然協防臺灣,但只在臺灣和澎湖地區,不包含金馬等外島,再加上提出「臺灣地位未定論」,禁止國軍反攻大陸,似乎有那麼一點干涉中華民國內政的味道,但是面對當時岌岌可危的情勢,中華民國的外交部長葉公超還是在第二天發表聲明:「原則接受」美國協防臺灣的協議。聯合國安理會也通過美國建議:組建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武裝擊退北朝鮮共軍的侵略,籲請各個會員國積極出兵,援助大韓民國。
6月29日,中華民國政府透過駐美大使顧維鈞向美提出備忘錄,中華民國願意響應聯合國號召,出兵33000人援助韓國,但卻被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給婉拒了。而當時美國的杜魯門政府,正秘密進行「棄蔣保臺」策略,也因為韓戰爆發而「夭折」。
什麼是「棄蔣保臺」呢?就是杜魯門政府認為,腐化無能的蔣政權,是沒辦法抗拒中共入侵的,也不能獲得臺灣人民的支持,因此如果要確保臺灣的話,那蔣中正就必須下臺。為了貫徹這項策略,美國希望推出一位傑出能幹又反共親美的將領,用來取代蔣中正,山姆大叔就看中了維吉尼亞軍校出身的孫立人將軍。而美國政客正在不斷地遊說孫立人發動兵變反蔣的時候,韓戰爆發了,難怪「棄蔣保臺」的主謀人之一,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魯斯克聽到韓戰爆發的消息,仰天長歎:「韓戰救了臺灣」。
韓戰爆發以後,聯合國安理會立即通過了第82號決議授權,由美國指揮的聯合國軍隊援助韓國。美國聯席會議一致推薦麥克亞瑟就任聯合國軍的總司令和美國遠東司令部的總司令,連同所有的韓國部隊,都由麥帥來指揮。北韓軍隊越過38度線以後,佔領當時的韓國首都漢城,也就是今天的首爾,南韓的軍隊節節敗退,最後退到了釜山附近,情勢十分危急。麥帥在韓戰爆發以後,第3天就飛到了首爾附近觀察戰況,當時就萌生了登陸仁川的作戰計畫。
麥克亞瑟對臺灣的戰略價值,早就已經有了深刻的認知,而且堅持反共立場,對蔣中正的國民政府一向支持。他們二人在二戰的時候,就已經是盟友了,雖然都只是聽過彼此的名字,從來沒有見過面,卻是英雄惜英雄。韓戰爆發了以後,麥帥就有了訪問臺灣,會晤蔣中正的意思。但是麥帥卻沒有料到,因為訪臺沒有提前報告給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讓極度討厭蔣的杜魯門,心中不滿到了極點。
杜魯門厭惡蔣中正
杜魯門對蔣中正的厭惡,至少可以追溯到二戰期間,史迪威跟蔣之間的不合。史迪威被美國軍界稱為「最精通中國和遠東問題的軍官」,他對蔣的統治極為反感,並且影響到杜魯門對蔣中正的看法。他們一致認為國民黨政府的權力結構,建立在恐懼和袒護之上,掌握在無知、專斷,以及冥頑不靈的人們手裡。
這種對蔣中正的厭惡,到了《白皮書》時達到高峰。1949年,蔣政權土崩瓦解,這讓美國有很深的挫折感,「失去中國」讓杜魯門政府的中國政策,受到了國內外政敵強烈的批判,於是杜魯門發表了《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白皮書,來作為自我辯解。白皮書說蔣跟過去的軍閥沒啥區別,把國民黨的慘敗歸結為,「其領袖不能應變,其軍隊喪失鬥志,其政府不為人民所支持」。
「白皮書」本來是杜魯門政府推卸責任的產物,後來成了50年代初期,多數美國官員和決策者們,深信不疑的論斷。他們認為國民黨無藥可救,再多的美援,也不過肥了國民黨的高官,既反攻不了大陸,當然也保全不了臺灣。後來杜魯門在回憶錄裡面,還指控蔣介石跟孔宋家族,把美國援助的350億美元,偷拿走了7.5億美元,還把他們都叫做「賊」。
杜魯門不知道麥帥訪臺
麥帥最開始想訪問臺灣,是先跟在日本的蔣中正私人顧問,美國的退休海軍上將柯克講,而後由柯克介紹跟中華民國駐日本軍事代表團團長何世禮連絡,何世禮跟麥帥會談以後,密電呈報給了蔣中正,說麥帥有意訪臺灣,第二天就接到蔣中正的回電,說蔣有意先訪問大韓民國,以後再到日本會晤麥帥,想藉這個機會突破敗退到了臺灣之後,中華民國的外交困境。這件事在當時極為敏感,被麥帥給婉言謝絕了,蔣中正對這件事還十分傷心,在日記裡發了小小的牢騷。
麥帥訪臺的計畫,事先密報華府的五角大樓,但沒有通知國務院,所以也就不被杜魯門知道。軍方沒有明確反對麥帥訪臺,認為韓國的戰事緊要,軍方正在跟國務院,就臺灣問題進行討論的時候,認為這時候的麥帥,不太適合親自訪臺灣,建議麥帥派一位高級將領,讓他去訪問臺灣就好了,但是麥帥沒有採納,決定親自率領重要幕僚訪臺。麥帥啓程前還曾經再三要求何世禮轉告蔣中正,在訪臺期間不參加正式宴會、不接受媒體訪問、不舉行記者會,不參加任何公開儀式和活動。
1950年7月31日早上,麥帥從東京起飛,專機在中午抵達松山機場上空,但卻遇到滂沱大雨,一時無法降落,終於在快要下午一點的時候,專機才安全降落。蔣中正對麥帥來訪極為保密,國府少數的高級將領和官員,在專機抵達臺海上空的時候,才接獲電話通知,趕赴機場來接機,蔣夫婦親自到機場迎接。宋美齡以麥帥夫人沒有隨行,不便隨蔣中正到機坪接機,所以在候機室裡面等候。
蔣中正對麥帥來訪的接待,安排是極為細心,在臺灣期間的行程,由總統機要室主任周宏濤來負責。麥帥下機以後,跟蔣中正握手言歡,隨後來到候機室會晤蔣夫人,並行吻手禮。由蔣介石夫婦陪同到陽明山的官邸休息,下午4點的時候,下山到總統府先拜會蔣中正,隨即在總統府兵棋室,舉行了第一次會議,會議歷時兩個小時,到下午6點結束。
第二天麥帥跟時任外交部長葉公超進行會談。早上8點的時候,會見了駐美大使跟政府的高級官員。9點又跟蔣中正夫婦,舉行了第二次會議,也進行了1個小時左右,而後從陽明山到北投,轉到了臺北市區遊覽。11點就抵達了松山機場,整個行程在臺灣的時候還不到24小時。雖然時間很短,但在跟蔣中正的二次會談裡面,就臺灣防衛問題、出兵援韓問題、金馬撤守問題、中美軍事合作問題,以及美國軍事援臺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並獲得7點具體的結論。
1:為了加強臺灣的防衛,第七艦隊司令,跟我們桂總司令,將擬訂詳細的防衛計畫。2:遠東空軍司令,將研究中國空軍的潛力,「必要時」將派美國飛機駐臺。3:麥帥總部將盡速,派遣一組連絡人員來臺灣,小組包括各項專業人員,給予臺灣一切可能及必要的協助。4:東京總部,將派遣人員來臺灣,設立軍事通訊站,協助增強臺灣的通訊網。5:關於金馬撤守問題,麥帥主張堅守到底、不輕言撒退。6:東京總部跟臺灣聯繫的工作,將由何世禮來負責處理。7:蔣中正重提派兵援韓問題,麥帥表示目前時機不適合,暫時不予討論。
但是沒有料到,麥帥訪臺達成七項共識,雖然極大提升了臺灣反共保臺的士氣,等於間接拯救了臺灣,卻在美國引發了軒然大波,埋下了第二年撤換麥帥的伏筆。
反共友臺間接導致免職
麥帥閃電訪問臺灣,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回憶錄裡面寫道,訪問完全是麥帥的自作主張。艾奇遜是看了報紙,才知道麥帥到了臺灣,吻了蔣夫人的手,並跟她的丈夫進行會談。而且麥帥沒有告知國務院,就調派了3個噴氣戰鬥機中隊去臺灣。艾奇遜也只能打電報,給國務院駐東京政治顧問,查明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麥帥在離臺灣以前,在機場發表了簡短的聲明,讚揚蔣中正不屈不撓的反共決心,強調雙方今後合作的目標和責任。蔣中正在8月1日晚上發表聲明,對麥帥反抗極權侵略的堅定意志,以及對共產主義的深刻瞭解,表示深感欽佩。
8月5日,麥帥派副參謀長福克斯少將,擔任駐臺軍事聯絡組組長,並到臺灣做為期三週的實地考察。第二年美國在臺正式成立「駐臺美國軍事援華顧問團」,派遣蔡斯少將為第一任團長。
麥帥返回日本以後,美國國務院請麥帥,呈交一份訪臺報告書給國務院,被麥帥一口給拒絕了。事實上麥帥已經在8月7日,把訪臺的報告書,上呈給了華府的軍方,所以覺得沒必要再報告給國務院。為進一步瞭解麥帥的訪臺言行,是不是跟杜魯門的遠東政策相符,杜魯門特別派資深的外交官,飛往東京面對面詢問麥帥訪臺的經過。
而在1950年8月20日,麥帥在致美國退伍軍人協會年會時候的賀詞裡面,強調臺灣在西太平洋,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形容臺灣就像是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幾天以後,《紐約時報》刊載了麥帥的賀詞:「讓臺灣成為美國平靜湖泊裡面,不可或缺的一環。假如失去了臺灣,讓它成為敵人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或是潛水艇基地的話,那夏威夷、中途島,從關島到菲律賓都將不保。」所以麥帥堅決主張,臺灣絕不可落入敵人的手裡,沒有一件事比臺灣的戰略地位重要,更能獲得舉世的公認。失去了臺灣,就失去了太平洋。
麥帥一直以來,視「勝利為戰爭唯一目標」,這體現在他針對韓戰的走向,發表的一篇公開講話中。麥帥認為,比美國在戰術上的成功具有更大意義的是,事實清楚地表明,共產中國這個新的敵人缺乏工業上的能力,無法提供現代化戰爭所需要的重要物資。他們缺乏生產基地,也缺乏能投入作戰用的原材料,沒辦法提供地面作戰所必須要的武器,像是戰車跟重型大砲之類的。雖然一開始中共的人海戰術,彌補了這一個差距,但隨著現代化大規模毀滅手段的發展,單靠數量已無法抵銷這些缺陷了。
而這時的杜魯門,卻在他主持的廣播節目重申,「我們自己不會要臺灣,或亞洲的任何其它地方。我們相信臺灣的命運,將在國際協同合作裡面,和平的解決爭端。」杜魯門希望在「有限度的戰爭」下,能跟共產政權和談,帶來所謂和平,對臺灣和韓戰的觀點,跟麥帥可以說是大相逕庭,終於在1951年4月11日,麥帥被免職的消息傳到了東京。當時麥帥正在款待客人,副官在他耳邊轉達後,他沉默了片刻,然後望著妻子說:「珍妮,我們終於要回家了。」
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
麥帥回到了美國以後,在舊金山沿路歡迎他的人,多達了50萬,從機場到酒店走了2個小時;在紐約麥帥驅車穿過市區,長達19英里的歡迎隊伍,警方估計歡迎的群眾,是有史以來最多的,多達了750萬人。
麥帥在歡聲雷動的掌聲之中,踏入了國會殿堂。從電視直播的演講裡面,他講了自己的生平跟理念。他的言行舉止,讓2000萬的觀眾為之傾倒。就算是親杜魯門的議員們,也都好幾次起立為之鼓掌。麥帥說美國人是被迫參加韓戰的,除了迅速結束這場戰爭以外,別無其它選擇:「在戰爭中,沒有勝利的代名詞。某些人以各種各樣的理由,對赤色中國綏靖。他們對歷史上的教訓視而不見,綏靖永遠只能導致假和平。」演講的最後,71歲的麥帥,說了那句載入史冊的話:「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
杜魯門因為撤換麥帥而大失人心,最後沒能連任成功,1953年,共和黨的艾森豪威爾將軍,成為了新任的總統,麥帥的戰略主張也得到重視。艾森豪不再承諾不使用核武器,還有不越過三八線,在朝鮮半島開始強硬反擊。中共眼見情勢不妙,不敢再用和談玩弄陰謀,「停戰協議」在半年後簽署。而後美韓簽署了《韓美共同防禦條約》,正式確立了軍事同盟關係,以保護韓國的安全。
美國跟東南亞國家,開始結盟反共,跟蔣中正簽署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毛澤東因為懼怕美軍的實力,而不敢突破美國畫下的紅線,最終停止了想要攻打臺灣的腳步。麥帥則一直用他的影響力,呼籲對臺灣援助,直到生命的終結。
作者》龔與劍 參與1989年湖南益陽六四民運,後遭勞改2年。2012年組讀書會遭關切後來台。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賴清德國慶演說的兩岸戰略意涵
微信上的中國/工作難找 扮野人搶翻天
微信上的中國/愛國、抗日只是表演,不能入戲太深,洋人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