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gun要叫「槍」不稱「銃」?

有在看日漫的人應該都知道在日本gun叫做「銃」,不會跟「槍」搞混。事實上「銃」這個名稱還是從中國傳過去的。那為什麼後來中國人要將「銃」改稱「槍」這個冷兵器的名稱呢?

 

其實在西方火繩槍傳入之前,火槍的雛形最晚在宋朝就已發明出來了;當時的火槍十分陽春,只是把火藥灌入竹筒中,然後把竹筒固定在長桿的前端點燃發射;殺傷力不強,但有一定的嚇阻力。這種熱兵器的雛形其實看起來就很像「槍」。

 

(將火銃與槍結合的梨花槍)

 

後來中國人又發明了噴射金屬彈丸、更接近現代槍枝樣貌的熱兵器,開始有了「銃」這個新創出來的專稱。十六世紀明帝國與葡萄牙人的海戰中繳獲「火繩槍」,當時稱為「鳥銃」,因為其精準度高到足以打下飛鳥。

 

所謂火繩槍就是那種要把火藥粉從槍管前端塞填、放入彈丸,然後再從後端點燃引信擊發的長管槍枝,非常地麻煩;但火繩槍已是當時最先進的槍枝了。火繩槍也傳入日本,但日本人稱之為「鐵炮」;織田信長能成為戰國梟雄,一部份的原因就在於他懂得善用火繩槍。

 

 

(火繩槍)

 

因為火繩槍的實用性勝過原本中國人發展的火槍,所以火繩槍系統成為顯學。中國人為了戰爭之需求不斷精益求精,發明出中國改良版的各式火繩槍。明代時會把「銃」、「槍」分開稱呼,但後來「銃」這個名稱漸漸被「槍」取代,到了清代中國人幾乎不再稱呼「銃」了。

 

至於原因呢?或許是因為銃在野戰時,除了擊發子彈以遠程制敵,近身接戰時就把長而沉重的銃充作槍、棒近身搏鬥,所以槍與銃的界線有些模糊。事實上,西方戰場的長槍也是銃、槍合併,近身接戰時就上刺刀當作槍使,十分方便。

 

現在有時為了區別,會用金部的「鎗」代替,但普遍仍以「槍」為主。

 

(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