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日本校園霸凌如此普遍?「序列意識」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加害者

文:李吉行

20世紀80年代以來,校園霸凌成為了日本政府、社會和家庭高度關註的問題。1986年,日本政府第一次對校園霸凌進行了界定:校園霸凌是發生在校園內外,單方面對比自己弱的人持續進行身體、心理上的攻擊,使被攻擊對象感到嚴重痛苦的行為。與校園暴力的傷害是外顯的相比,霸凌帶來的傷害卻是隱密而長期的。

盡管日本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建立學校諮詢制度等方式,試圖根治日本校園內泛濫的霸凌行為。但是後續的調查結果證明,日本政府對於校園霸凌的治理並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

日本國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在2004年至2009年實施的追蹤調查顯示,在2009年升入初三之前,有90.3%的學生遭遇過「無視、排擠、中傷」。由此可見,校園霸凌仍然是屢禁不止,並且發生在幾乎所有的日本學校中。在日本社會,絕大部分的人都受過各種形式的霸凌。

為什麽在日本霸凌如此普遍?

日本著名學者中根千枝在她研究日本社會的名作《縱向社會的人際關係》中寫道,日本社會裡人際關係作用的大小,是和實際接觸的時間長短、程度深淺成正比的,在日本的任何社會集團裡,「新加入者」總是處在關係的最下層,這就是日本人的序列意識。

序列意識對當代日本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它在日本人心中形成了上下尊卑的概念。一般來說,在資本主義社會,有錢有勢的人及其後代,總會處於優勢地位,權勢階級中總有人會免不了仗勢欺人。但受到序列意識的影響,日本人在普遍的財富以及權勢之外,加上了年齡、年資這兩點來區分尊卑,在日本只要是年齡大、年資長的人,就自動處於優勢地位。原本只有有權有勢的人能夠欺負別人,但是現在每一個日本人都可以成為加害者,這就使得受害者一下成級數倍增加。

比如因為高中棒球而聞名的日本PL學園,學校內的棒球部就規定低年級必須聽從高年級命令,每一名一年級學生入學後都必須服侍一名高年級學長。高年級的前輩對於後輩具有完全的權威。因為這種離譜的上下級關係,低年級的後輩可以說跟奴隸沒什麽區別。

在PL學園棒球部內,後輩必須按照前輩的口味來為學長準備料理,同時要負責清洗前輩的內衣褲,而且不能用機洗,只能用手洗;低年級要負責洗廁所,但是不能用任何工具,只能用雙手來洗;後輩要負責幫前輩跑腿,完成前輩要求的所有任務;如果後輩在服侍的過程中,前輩有任何的不滿意,都會遭到前輩的毆打,很多後輩甚至被前輩打到骨折,僅僅是因為前輩們比他們早進入一年。

在日本社會,不懂得長幼尊卑的禮節就會被人排斥。日本的父母會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教導他們說各種敬語,讓他們習慣於等級秩序。中根千枝將日本社會形容為縱式社會,在這種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依靠年齡、場所來產生鏈接,而不是廣義的國籍身份

在日本學校裡,霸凌行為會因為各種原因而發生,除去社團等上下級關係分明的場所外,在同一班級裡發生的霸凌行為也很多。班裡的一些學生可能會希望透過欺負內向、懦弱的學生來獲得快感,這種霸凌案例我們在全球各個國家都能見到。但是日本的不同之處在於,因為日本是縱式社會的緣故,在這樣的社會中,日本人默認自己是某個鏈條的一環,缺少與他人之間橫向的鏈接,這就使得日本人變得非常孤立、無助。

正如我們常常能在日本電影、電視劇中看到的,日本學校內會發生全班同時孤立、無視一個人的現象。日本社會塑造了一個個「原子化」的個人,這使得日本學生在受到霸凌時往往只能一個人獨自承受,沒辦法在班裡找到援助。而且因為年齡問題,霸凌者擁有未成年身份,學校和社會也缺乏行之有效的辦法,很多老師都會故意對霸凌視而不見。久而久之受害者也知道,自己很難獲得其他人幫助,最後只能離開學校,逃回自己的家中。

霸凌行為造成的後果

日本泛濫的霸凌行為造成了嚴重的後果。2015年日本政府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日本共有100多萬名「家裡蹲」。 日本15歲至34歲的年輕人總數大約為3200萬人。也就是說,在日本,差不多三十分之一的年輕人是家裡蹲。

造成家裡蹲的最大原因,就是日本社會從上到下彌漫的霸凌行為。日本政府在2016年發布的報告顯示,日本學校內上報的霸凌案件數量(涵蓋小學,初中和高中)在2015年年達到驚人的22萬件。而到2019年時,這個數字已經達到了61萬件。日本因為校園霸凌而不願意上學的學生高達15萬人。

日本慈善機構「日本基金會」2018年對全國18歲至22歲人群進行調查,30%的受訪者稱「曾經考慮過自殺」,其中近五成表明是「學校問題」,回答「學校問題」的學生中,大多數都談到了「校園霸凌」。

日本的霸凌文化已經成為造成日本社會絕望壓抑氛圍的元兇之一。根據日本發布《自殺對策白皮書》顯示,2019年日本自殺者超2萬人。日本官房長官加藤勝信在記者會上表示,日本年輕人自殺問題非常嚴重。自殺成為日本年輕人的最大死因,20多歲人群死因中自殺占了半數,這在世界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2010年,日本還爆出一個驚天新聞,天皇的長女愛子公主因為受到校園暴力而拒絕上學。據相關報導說,當時八歲的愛子公主在上學的時候多次遭到同學欺負、被男生圍堵在更衣室,這些事情給年幼的愛子造成了非常大的心理傷害,使得愛子公主連續幾個月都不願意去上學。

有媒體指出,愛子就讀的學校學習院,雖然是日本頂級的名校,但包括公主在內的很多人都遇到過校園霸淩事件,學習院內有人專門組織起來對其他同學進行校園暴力,而愛子公主也是他們的目標之一。

除了學校,在日本職場,甚至是在日本的文藝、曲藝界,都存在著嚴格的前後輩的關係,因為年齡、年資發生過的霸凌案件數不勝數。2016年,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調查發現,有三分之一的日本職員在過去三年都曾遭受過職權騷擾。

受到霸凌後,被霸凌者的人生會永遠改變,霸凌會對他們的心理造成嚴重的影響。被霸凌的人會變得對社會更加警惕,也更加不願意親近他人。為了避免受到霸凌,也為了減少麻煩,日本人一般只會和自己同輩的人成為朋友。

對於日本民族性的傳統解釋

目前,市面上關於日本人的研究非常多,但無論是經典的《菊與刀》還是《縱向社會的人際關係》等著作,他們大都只是對日本人的民族性做一種歸納,將其視為一種自古以來的傳統,而沒有去探究這種民族性形成的原因。

日本人的這種重視上下尊卑的民族性,造成日本社會霸凌現象泛濫,但是很少有人提及的是,日本人這種嚴格的序列製度是從明治時期開始普及的。

在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在民眾之間建立了嚴格的等級製度,實行士、農、工、商四民等級製來鞏固封建統治,所有人的身份都是世襲固定的。這種等級製度與中國元代的等級製度十分相像,它塑造了日本人心中根深蒂固的等級意識。進入明治時期後,明治政府表面上廢除了德川幕府建立的士、農、工、商四民等級製度,但是在內心裡,他們卻對存在於日本的等級製度十分贊同。

《菊與刀》中曾這樣寫道,在德川幕府倒台後,日本政府認為日本的等級關係非常牢靠,民眾對長輩的尊重和服從和對天皇的絕對忠誠,是一筆十分可貴的資源,日本政府希望保持這個論資排輩的社會,希望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各安其分」地生活下去。而在新政府上台初期,因為舊有的等級製破壞外加西方自由思想的流入,更加劇了日本上層人士的擔心。

最終明治天皇以及他的儒學教師元田永孚等人決定,建立一個以儒家理論體系為核心的道德體系,來徹底規範民眾的生活。元田永孚認為,儒家的四書五經是教育的核心,其次是與倫理道德相關的國學著作,而西方的科學技術則沒有那麽重要。

1890年,明治天皇頒布的《教育敕語》,徹底確立了以儒教理論為中心的教育方針。《教育敕語》是日本頒發的關於國民精神和各級學校教育的詔書,它是由明治天皇以口述形式對民眾提出的訓誡。《教育敕語》要求按照培養日本忠良臣民的目標更新教學內容,要求教導學生仁義忠孝、長幼有序等等。從此這種以年齡、年資來區分人的尊卑意識開始在全日本擴散開來。

明治天皇頒布的《教育敕語》要求子孫臣民永遠遵守,核心主張則是「忠君愛國」,要求國民能夠為皇室的永存而獻身,並要求在一切教學環節中體現出日本的國體觀念和軍國主義思想,使日本教育從此轉向軍國主義教育。

在二戰時期,日本徹底成為軍國主義國家,日本軍隊十分強調服從性。在軍隊中,地位較高的人對地位較低的人負有管理的責任,地位較低的一方則必須絕對服從,不服從者會受到嚴厲的處罰,這使得對序列意識的看重帶有了懲罰性色彩。序列意識成為日本社會必須遵守的嚴苛常識,如果稍微做的不好,就會受到日本社會的集體排擠。

二戰後,這種嚴苛的製度並沒有得到改變,美國占領日本後,雖然對日本的政治製度進行了一定修正,但是對於天皇以及日本社會風俗並沒有過多觸及。更加嚴重的是,在曾經不可一世的日本戰敗投降後,幾百萬日本士兵放下武器回國。這些受過軍國主義教育的軍人在回國後進入不同的工作崗位,他們也將軍隊中受到的鐵血教育以及嚴格的上下級關係,帶入了日本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社會開始關注霸凌問題,隨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但這些措施並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我認為,日本對於戰爭的反思並不夠徹底,這使得他們總是被過去的歷史糾纏,所以日本政府在面對校園霸凌等社會問題時只能做裱糊匠,沒法真正觸及到痛點。

很多日本政客都不願承認日本在戰爭中有犯下罪行,比如日本前文部科學大臣中山成彬,他認為南京大屠殺中對婦女的暴行都是不存在的,慰安婦也是自願的,因此當時的日本軍隊和日本政府都是沒有責任的。還有一部分日本政客,他們承認日本負有戰爭罪行,但是他們的思維往往是將全部責任推到軍國主義時期,而不願正視明治維新時期的歷史。

日本拍攝了很多反映明治維新時期的電視劇,如《阪上之雲》、《宛如飛翔》、《龍馬傳》等等,這些電視劇往往將明治維新視為日本崛起的開端,認為明治維新時期是無比美好的,不願正視日本當時對外國的侵略,更不願意承認明治維新時期天皇的舉措對今天的日本人有負面影響,日本人還活在日俄戰爭獲勝的美夢中。

直到今天,維持日本社會運轉的,仍舊是從明治維新時期以來建立的體系,建立在這個體系上的是一個陳舊、推崇輩分,對年輕人來說又十分壓抑的社會。中根千枝說,日本社會對年輕人的壓抑,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是聞所未聞的。讓我們想象一下,假如清朝皇室維持到今天,而且主宰社會輿論的還是翁同龢等清流派的觀點,而這就是如今日本的現狀。

日本政府在2022年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日本生涯未婚率再次突破新高,男性每四人中有一人,女性每六人中有一人選擇單身。日本的年輕人不喜歡現在的社會,對於將這樣的社會維持下去缺乏足夠動力,但是年輕人自己也不知道要怎麼改變。

就在幾天前,日本岸田首相在進行街頭演講時,受到一位24歲的年輕人木村隆二的刺殺,據媒體報導,木村隆二曾經遭受到校園霸凌,他想要參選改變日本,但因為年齡問題參選失敗後懷恨在心。是不是要將明治維新以來的政策當做歷史傳統全盤接收,繼續保持一個年輕人受到壓制的社會,我想這是未來日本社會所不得不深思的議題。

延伸閱讀
美中半導體大戰進入深水區:人工智慧晶片為何成為關鍵?
受日本時間銀行啟發,這家瑞士新創讓你沒錢也能「用時間換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