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染疫者易猝死在家?醫分析原因

▲黃軒醫師表示,「COVID-19病毒,會慢慢讓身體缺氧,病患初期開始並不會感到呼吸困難,但部分患者會逐漸覺得『難以呼吸』或『感到胸悶』」。(圖/取自pixabay)
▲黃軒醫師表示,「COVID-19病毒,會慢慢讓身體缺氧,病患初期開始並不會感到呼吸困難,但部分患者會逐漸覺得『難以呼吸』或『感到胸悶』」。(圖/取自pixabay)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昨(23)日又新增287例COVID-19本土確診,以及170例校正回歸上週各日個案,另有6例死亡病例,而台灣連續3天都有染疫者猝死在家中的案例,究竟原因為何?對此,重症醫療醫師黃軒在臉書分析直指「COVID-19病毒,會慢慢讓身體缺氧,病患初期開始並不會感到呼吸困難,但部分患者會逐漸覺得『難以呼吸』或『感到胸悶』」他認為,這可能是「隱形缺氧」所造成,且通常「隱形缺氧」正在發生時都難以察覺。

黃軒發文表示,太多研究指著COVID19 病毒,是可能會影響肺功能,儘管對患者來說,症狀可能還不是很明顯。國外建議是鼓勵COVID19 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在沒有明顯症狀的情況下,可以待在家裡,但到醫院要就診時,又往往太遲了,因為大家多已經死在家中了。輕症或無症狀,仍然會死亡,很多「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如果合併隱形缺氧」,他們的症狀,往往讓許多醫師大感驚訝,「我的重症患者有些血氧濃度已經很低了,臨床上原本認為這些缺氧的人,應該已經語無倫次或處於休克狀態,但他們往往卻意識清楚、情緒平穩,而且還能正常應答,也可以和醫師聊天,也可以滑手機。」

黃軒指出,這些隱形缺氧,有時會逐漸的發生,有時很快,早上沒症狀,晚上就心跳停止了,這使一般人是難以察覺,所以也就被稱為「隱形殺手」。而「隱形殺手」源自於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幾乎在所有臨床經驗中,肺部發生疾患時,吸收氧及排除二氧化碳的能力也都會出問題,但COVID-19這種疾病卻不同。

▲指揮中心23日公布,新增287例COVID-19本土確診案例、170例校正回歸,另有6例死亡個案。(圖/NOWnews製作)

▲昨(23)日又新增287例COVID-19本土確診案例,目前全台僅剩台東尚未出現確診。(圖/NOWnews製作)

黃軒提到,醫界先前就在高海拔登山者和飛行員身上觀察到有這些隱形缺氧的現象,由於山上高度增加時空氣稀薄,每次吸氣獲得的氧分子也較少,但只要有體力的代償的急促呼吸幾下時,仍可以排出二氧化碳,呼吸急促下多吸幾次的氧分子。COVID-19患者的情況與飛行員有幾分類似,「無症狀或輕微感染者的病患」,在染疫初期,大多仍保有良好的心臟功能,因此仍有能力將血液輸送到身體末梢部位。「COVID-19病毒,會慢慢讓身體缺氧,病患初期開始並不會感到呼吸困難,但部分患者會逐漸覺得『難以呼吸』或『感到胸悶』;這兩者,都是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列為緊急危險徵兆的症狀,當COVID19 感染者出現這兩大症狀,可能隱形缺氧已經在進行,而病情也已經變得相當危急。」

而這些隱形缺氧,是怎麽發生?黃軒進一步解釋,附著在細胞膜表面的受體蛋白「ACE2」上入侵細胞,而肺臟和肺泡上有非常多的ACE2。一旦COVID19病毒侵犯細胞達到一定數量,人體免疫反應和病毒之間的大戰就會造成許多肺泡破壞,這可能會阻礙氧氣從肺泡進入血液的通道,如果病人體力很好,心臟夠強,可以用肌肉多作幾次的呼吸急促代償,可以多吸一點氧分子,二氧化碳也可以較快從血液進入肺臟、排出體外,因此較不受影響。隱形缺氧,正在發生時,也就難以察覺。

黃軒接著說,COVID-19會使肺部的氧氣移動與血流不協調,一般來說,血管會收縮,讓血液盡量流入肺臟中充滿氣體的部位載運氧氣,減少缺氧部位的血流,但COVID-19患者的這套保衛機制可能會失常,使得更多血液流向肺臟受損的部位,反而較少血液流經健康部位。所以隱形缺氧發生,難以察覺。很多「病者本身,是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判斷自己是不是要去看醫生」的,一直吸不到氣、昏迷、臉色變黑...這些會造成很多在家突然猝死的病例一直在上升,有些是死後才知道,原來這些都是COVID19病毒造成的,但一切往往都來不及了。」(編輯:許苡晴)

▲黃軒醫師臉書貼文。(圖/翻攝自黃軒臉書)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加強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國外入境後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0800-001922」,並依指示配戴口罩儘速就醫,同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及時診斷及通報。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校正回歸做法對但危機處理需改?她曝指揮中心「3大忌」
台東部落見「神秘防疫告示」!眾全看無 真實用意超可愛
染疫者多集中年長族群!醫籲「3事」:這疫情不是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