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民主黨沒慘敗?克魯曼:拜登經濟期中考沒被選民當掉

美國期中選舉結果還沒完全揭曉,國會兩院由誰掌控也尚未明朗化,但已知事實是:總統拜登所屬的民主黨並未如眾人預料那般,因「經濟差」而血流成河。對一個掌白宮的政黨而言,民主黨這次期中選舉表現超越平常水準,未遭遇2010年在眾院痛失64席的重大挫敗,也沒像2018年的共和黨那樣猛掉42席。

民主黨表現未何令人刮目相看?盛行說法是,「墮胎權」議題發揮比預期強大的驅動力,為民主黨催出大量婦女票,協助擋住「紅潮」。出口民調顯示,選民對「民主的未來」憂心程度也出乎所料,成為驅使眾多選民投票的另一大動力,與「通膨」議題在選民心中的分量不相上下。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在紐約時報專欄表示,由此可見,「經濟」對民主黨選情造成的拖累也許比預期輕微。

包括克魯曼在內的經濟學家一直認為,拜登主政下的美國經濟表現,並不像新聞媒體上呈現的那麼糟。這種論點常被批評為與現實脫節:經濟訊息再怎麼好,民眾仍無感。瞧瞧密西根大學的消費者信心指數便知,信心墜落到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低點。然而,其他指標訴說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故事。美國經濟研究聯合會(Conference Board)的消費者調查就顯示,通膨侵蝕信心,但只降到2015年的水準。

克魯曼認為,這次期中選舉所反映的民意,看來較貼近經濟研究聯合會、而不是密大的調查結果。

就業市場

他指出,美國就業市場情況其實甚佳,「出奇快」地回升到疫前的就業水準,與2008年金融海嘯後緩慢復甦的情況對照鮮明。物價上漲雖侵蝕購買力,但工資也漲了,低薪勞工的工資增速甚至追過通膨。

2021年聯準會(Fed)的調查顯示,美國家庭對全國經濟的觀感很不好,對自己的財務情況則很樂觀,對自己置身其中的本地經濟的看法則介於兩者間。克魯曼據此推測,2022年的調查結果也可能呈現類似結果,畢竟消費者支出仍強,與民調呈現的「強烈悲觀」格格不入。

克魯曼認為,民調反映對經濟的悲觀可能多少受媒體負面報導影響,投票行為則是依據個人實際經驗,那可能是好壞參半。

通貨膨脹

再談通膨。這顯然引起眾多選民不滿,但對投票行為影響多大,並不清楚。

根據CNN出口民調,把通膨視為頭號顧慮的選民,每十人就有七人傾向把票投給共和黨。但這個統計數字牽扯出一個因果關係的疑問:是擔心通膨的選民傾向投給共和黨,還是準備投給共和黨的人傾向說通膨是最大困擾?或許,兩者皆是。

NBC News民調提問方式略有不同:你信任哪一黨較能處理好通膨問題?結果顯示,共和黨以52%的認同度勝過民主黨的44%。這個差距其實小得令人訝異,因為以往選民傾向於一面倒地把壞事歸咎於掌控白宮的政黨。

克魯曼推測,或許這顯示,美國人雖備受物價上漲所苦,但許多人可能也看穿共和黨空洞的話術,明白共和黨對通膨束手無策。

拜登經濟學

那麼,「拜登經濟學」(Bidenomics)究竟造成什麼政治後果?

一般的看法是,拜登上任初期推動大規模支出是「政治災難」,因為既助長通膨,還引發民怨沸騰。「美國紓困計畫」雖協助促進就業快速成長,民主黨卻得不到半點功勞。

克魯曼則認為,從選舉結果來看,就業成長對民主黨選情其實是加分作用居多。而2021年的大規模支出儘管是推升通膨的因素之一,但近來的通膨一大部分(特別是政治敏感的汽油和食品價格大漲)是反映外部事件,並非任何總統所能控制(揮軍入侵烏克蘭引發糧食和能源價格大漲的俄羅斯總統普亭除外)。

話說回來,假如當初拜登沒推紓困計畫,今日通膨率是6%而不是8%,天然氣和食品雜貨價格照樣大漲,那麼民主黨今天的政治處境就會好很多嗎?或許不會。假如財政刺激創造的工作數目沒那麼多,民主黨期中選舉表現可能更糟。

克魯曼的結論是:這次期中選舉顯示美國選民關切的不只是經濟議題,也顯示對「拜登經濟學」的嚴厲批判言之過早。拜登主政下的經濟沒那麼糟,也沒拖垮民主黨。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跨性別網紅被關進佛州「男牢房」 經紀人批太不安全
列車清潔工曼哈頓下城地鐵站無故遭人鐵棍砸臉
拜登、習近平要見面了 美國家安全顧問:將向台灣通報拜習會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