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台灣企業加油,葉淑娟提「永續四方針」

《哈佛商業評論》今年創刊100週年;遠見雜誌.天下文化事業群,於2006年取得全球繁體中文版授權,並於此百年慶之際,展開系列報導。本期專訪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葉淑娟,帶讀者掌握未來趨勢。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成立於1984年,是全台灣第一所通過AACSB「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國際學術認證的國立大學,並且連續六年入選英國《金融時報》的全球百大EMBA,是台灣南部企管教育發展的學術重鎮。

甫於今年2月接任中山管院第14任院長的葉淑娟,取得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博士,專長在醫務及人力資源管理、長期照護、組織行為等領域,多年來也是本刊的忠實讀者。她指出,《哈佛商業評論》百年來貢獻了許多經典理論與個案,許多精華文章值得反覆閱讀咀嚼。

在眾多於本刊撰稿的管理大師中,葉淑娟最推崇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

領導人要有高EQ

高曼的名著《EQ》(情緒智商)發表於1995年,翻轉了以智商(IQ)做為衡量個人成就的主流指標,成為一種革命性的主張。這本書被翻譯成超過40種語言,全球銷售超過500萬本,入選《時代雜誌》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25本企管書籍,也奠定高曼的大師地位。

《EQ》書中指出,要找出擁有「適當領導特質」的人,是一門藝術而非科學,因此一流領導人的特質各有不同。但所有的高效能領導人都有個重要的共同點:高EQ。

葉淑娟進一步指出,IQ關乎天份,較難後天培養,但EQ可以訓練。在她多年的教學經驗中,不論是接觸到的學生或企業家,IQ幾乎都在水準以上,卻比較缺乏EQ的訓練;事實上EQ不但可以訓練,而且愈早開始愈好。

EQ的訓練重點在於打破舊有的行為模式,建立新的行為模式。或許別人成功的案例不易複製,但依靠學習來增強EQ,一樣可以增加企業成功的機會。

破壞式創新的力量

克里斯汀生是葉淑娟第二位推崇的管理大師,最有名的學說就是「破壞式創新」,指資源較少、規模較小的公司,透過改善產品與服務,成功挑戰市場上根深柢固的業者。「破壞式創新強調跳脫過往的框架,創造出『非線性』的概念,」葉淑娟認為,數位轉型能促成非線性的發展,許多做到破壞式創新的後進者,都是透過數位轉型達成。

舉例來說,進入數位時代後,企業會透過大數據建構「顧客歷程」(customer journey),做大量數據分析,掌握消費者的行為、喜好,甚至做到個人化的銷售體驗。

葉淑娟認為,未來管理學院也要轉型,學生除了管理的理論或知識之外,還要加入資訊管理或資訊工程的相關課程,尤其是與人工智慧、大數據相關的基礎能力。

邁向永續四大方向

在慶祝《哈佛商業評論》創刊一百週年之際,「永續經營」也是現今企業重視的議題。葉淑娟建議,台灣企業可以朝幾個方向努力。

第一是培養長遠的眼光。由於企業經營必須對利害關係人交代,部分企業很重視短期的財務或績效,卻缺乏長期發展願景。如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曾接受本刊專訪指出,最佳執行長的衡量指標,應該要能兼顧短期利益與長期成長的平衡。

尤其是科技產業,由於產業環境變化快速,在達成設定的長期戰略目標前,可能需要歷經幾季,甚至幾年壓力,使得長短期利益平衡顯得更加挑戰。

第二,企業成長難免遭遇停滯期,領導者必須有所堅持。因為在成功之前,誰都不敢確定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這也是決策者的難關,雖說堅持不一定成功,但成功的背後必然伴隨著堅持。

第三,企業必須塑造上下一致的榮譽感。因為多數員工可能只是把上班當成養家活口的「工作」(job)而不是「職涯」(career),因此要創造一個共同努力的企業文化,相對不易。

關鍵在於如何提供好的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外在動機常指薪資、福利等有形的條件;但真正創造共同文化的關鍵,是內在動機。舉例來說,很多領導者認為要創造員工的「成就感」,但老闆所想,跟員工心目中對「成就感」的定義可能完全不同。

葉淑娟就看過一個例子,老闆希望某位員工改變原本一成不變的工作內容,獲得更多歷練,卻得到該名員工的抗拒,因為這個員工的志向是「平平凡凡過一生」,不想做額外的工作,也不想得到老闆的關注。顯示老闆與員工要塑造共同的目標,不是簡單任務。

第四,企業的永續必然伴隨環境的永續。早期企業為了創造獲利,對環境造成巨大傷害,但今日企業發展更強調兼顧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層面的永續。

百年,是值得稱頌的里程碑。在管理學累積的基礎下,若能配合現代環境的變遷和未來的需求,永續發展必然不再可望而不可及。

本文轉載自2022年5月號「哈佛商業評論」,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亞歷克.羅斯:數位策略、地緣政治,領導人必修
從「新科技」趨勢下手 為財富倍增的將來超前部署
金融業善用綠色創新〉應積極發揮減碳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