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正義而「歌」 台灣與東南亞命運相連

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民處於處於噤聲或被壓抑的環境,歌謠往往成了抒發情緒或反叛權威的工具。在70年代、80年代,台灣有李雙澤吶喊掀起的民歌運動:泰國、新加坡也因為在冷戰背幕下,有著相連著時代面貌與命運,這些為正義而「歌」的珍貴影像紀錄片都將於「2017當代敘事影展」中呈現。 「2017當代敘事影展」以「時代與歌」作為主題單元, 影展開幕片特別放映泰國紀錄片「桐潘」。這是由一群曾參與1973年泰國學運的學生們在當年以十六釐米黑白影像,紀錄1975年農民、知識份子、學生為抗議政府興建水庫,導致泰國東北農民無地可耕,而歌謠就成了反叛威權的工具,該片由於充滿社會主義色彩,在當時反共氣氛下遭禁演,一直到2006年才重見天日。 在台灣,「校園民歌運動」從李雙澤這位傳奇人物開始,當時受到感召啟蒙歌唱意義的民歌手楊祖珺,在李雙澤過世40年後,選擇以鏡頭回望當年,藉由影片「尋覓李雙澤」,從不同的視角試圖去拼湊李雙澤當時的舉動,以及處於戒嚴時代的台灣,民歌所代表的精神。 新加坡導演鄧寶翠拍攝「我們唱著的歌」紀錄片,爬梳新加坡受到台灣民歌運動影響,啟發1980年代新加坡青年以華文創作歌謠的風潮,影片也檢視了「新謠」風潮背後,新加坡政府考慮經貿發展,廢除華校制度,強力推動英文教學,衝擊一整個世代新加坡華人,才有一群青年試圖用歌謠找回消逝的華語文化。 策展人鍾適芳表示,不論台灣或其他亞洲國家都有類似的歌謠運動,很多年輕人透過歌謠作為抗議或倡議的工具,將他們的理想訴諸歌曲中,這些歌曲都成為時代的見證者。鍾適芳說:『(原音)那個時代他們面臨很多的權力上的壓抑,當然這些歌謠是可以點亮他們的一個重要的媒介,』 其他包括「刀槍也難敵」紀錄片,紀錄2011年利比亞人民群起反抗格達費長達42年的獨裁統治,在血腥的革命中,吉他和與民兵步槍都站到第一線;「向前行」則唱出加拿大原住民被消音的歷史,都是「為正義而歌」最佳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