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補強壽險版圖不惜「虧錢賣」!台新金併保德信,16年彰銀包袱解套

「一張都不留!」台新金董座吳東亮藉由併購保德信人壽,啟動彰銀股票出清計畫,即便至少還要六至十年才能完全分手,無疑已是國內金融史教科書的經典案例。

6月1日下午,金管會宣布,有條件地放行台新金控併購保德信人壽,這除了意味著台新金控將一舉擴大金融版圖;但更關鍵的是,台新將出脫彰銀持股,與財政部的官司也可望迎刃而解。

近16年來,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曾設法啟動併購、更名,甚至一度放棄彰銀,卻始終無法如願。無論是財政部、台新金、彰銀或員工,都沒有人是贏家。這場拖棚歹戲,也影響外資投資台灣金融業的意願。

16年來,每每提起彰銀二字,吳東亮就如刺在喉、有苦說不出。

故事的開頭,在2005年的7月22日下午2點鐘,為了促進官股民營化,改善沉重的財務沉痾,彰化銀行特別股標售案開標。而台新金以365億、議價四成而得標,當天吳東亮一得知喜訊,馬上興奮地打電話向太座彭雪芬報喜。

這起標售案附有經營權的移轉,這意味著台新金將一舉壯大版圖規模,甚至打開國際市場。

365億套牢,阻斷西進計畫

豈料,這個在「二次金改」政策目標下,由財政部主導整頓的彰銀標售案,卻在政黨輪替,以及雙方對標售條件的解讀歧異,讓吳東亮遲遲等不到開花結果的一天。

台新金無法合併彰銀,除了365億鉅額投資被「套牢」,更連累到台新金自身發展。

舉例來說,當銀行同業們前仆後繼地西進擴展、申設分行的高峰期,台新長達數年只能透過租賃事業體運作。

這些年來,台新金不斷試圖突破困局,數度主動出擊、法律攻防,甚至還軟硬兼施,發起併購、更名,與財政部上演董監改選大戰。甚至告上法院。在特許行業的金融業裡,官民爭訟,可謂是破天荒頭一遭。

這齣股權爭奪大戲,甚至牽連多位產業大咖。像是龍巖集團總裁李世聰、寶佳集團少東林家宏,石化業大老吳澄清等財力雄厚的名人,都在其中擔綱要角。

但,情況不同了,去年8月,台新金宣布將併購美商保德信人壽,近一年來,如火如荼地與金管會、財政部交涉溝通。

6月1日下午,金管會宣布,有條件地放行台新金併購保德信人壽,台新金將以出售彰化銀行股票方式,籌措買保德信人壽的一半交割股款。

這樁併購案的代價,介於新台幣55至85億元。台新金會先付55億元,根據合約內容,兩年內,會再視保德信實際增資需求加碼,上限30億元。

16家金控中,目前有半數金控均擁有壽險,此案順利交割後,台新金將成為第10家。

然而,此案最大亮點,仍在於台新金與彰銀的糾葛,終迎刃而解。

台新金控董座吳東亮深思熟慮後,決定放棄彰銀換保德信人壽,開啟新版圖。台新金控提供
台新金控董座吳東亮深思熟慮後,決定放棄彰銀換保德信人壽,開啟新版圖。台新金控提供

台新金控董座吳東亮深思熟慮後,決定放棄彰銀換保德信人壽,開啟新版圖。台新金控提供

銀行局主祕童政彰則說明,依據《金控法》,台新金一旦開始出售彰銀股票,即不再視彰銀為子公司,手中持有的23.4億股彰銀股票,未來全數出脫。

台新金總經理林維俊在重訊記者會上指出,六年內會處分持股,且不再行使董事會人事提名權。

話鋒一轉,他緩緩道出以彰銀換取保德信的關鍵。

「多年來,爭議都沒有解決,期間台新金控也失去許多擴展版圖的機會,綜合考量金管會的審核條件,以及(持有)彰銀(特別股)的多年困擾,以及未來擴展版圖的順利與否,決定把這22.5%(彰銀特別股),來換取百分百投資保德信人壽,希望未來更創新局。

此前,台新金是彰銀最大單一股東,持股22.5%,財政部則是第二大股東,持股12.19%。

截至6月中旬,台新金已公告賣出20萬張股票,平均股價為16元,相對於持有彰銀的18元成本價,可看出吳東亮即便「虧錢賣」,也要快刀斬亂麻。

吳東亮出手併購壽險,並不是頭一遭,七年前,台新原本要以1億元代價迎娶國際紐約人壽。

但在臨門一腳之際,卡在台新金與彰銀合併報表,導致雙重槓桿比率與負債比高於同業,最後金管會駁回申請,紐約人壽最後「改嫁」元大金,更名為元大人壽。

當時台新金疾聲呼籲,若不能解決彰銀問題,如同金融版「文林苑」都更案,最後終會雙輸。

取捨之間,吳東亮選了壽險、放棄彰銀,接下來的關注焦點,在於台新如何既能順利出脫,又能降低股價衝擊,盡力保30萬名台新金股東、近20名萬彰銀股東權益?

林維俊說,將會用三種方式,包括現股盤後鉅額交易、交換特別股、交換債。其中後兩者比例各不超過1∕3,降低對彰銀股價衝擊。

增加保險引擎,壯大版圖

當吳東亮擺脫彰銀包袱,在金融版圖上,有機會更下一城嗎?

未來,保德信將更名為「台新人壽」,1400名員工保障三年內留任,預定董事長為「保險安定基金」前任總經理蔡康,總經理為現任保德信策略長邢益華。

保德信在台深耕超過30年,也是第一家台灣外商壽險子公司,更是十度被金管會認可表揚的壽險優等生。截至第一季,保戶約22.8萬人,有效契約47.5萬件。

有別於同業,保德信過去幾乎不跟風賣主流的罐頭保單,且壽險顧問的招募以具備數年社會經驗為主,且專注於替高資產族群量身打造保障規劃。

多年來,隨著外商壽險陸續退出台灣,市占率僅0.5%、排名第16的保德信人壽,經常被點名出售。如今,因美國總部在海外布局上,將更專注於日本及新興市場,決定在台灣退場,才促成此樁併購案。

「如願以償、皆大歡喜,這是個漂亮的交易!」資誠金融產業服務營運長吳偉臺認為,台新金顯然經過審慎評估,利大於弊。因其在財富管理銷售的豐富經驗,如今直接併購一家深耕本土多年的壽險公司,比新開一家還更有效益。

如同多年前,富邦併購美商ING,雖然仍有鉅額利差損準備金的潛在壓力,但如今看來,當時的決定讓富邦一舉成為第二大壽險、迅速壯大規模,已是國內最賺錢的金控。

吳偉臺指出,在低利率時代,保險業共同面臨的是,對於未來風控、償債能力及資產管理的課題,相對考驗其路遙知馬力的能耐。

中華信評金融服務部資深副總張書評也樂觀其成。他強調,即便保險業未來幾年內,將面臨被稱為魔王級IFRS17的會計公報考驗,但以台新金的規模,足以從容應對。

加上,中信金併台灣人壽已做了示範,未來台新銀與保德信人壽可望更密切合作,打造客製化產品。張書評認為,五年內,保費收入可望快速成長,稀釋負債成本,保德信的資產配置也能更多元靈活。

總體來說,這場耗費16年的拉鋸戰,社會成本過於龐大,更讓本土法人、產官學界議論紛紛,未來金融圈還有機會推動公股民營化嗎?台新金和彰銀做為前車之鑑,替外界上了血淋淋的一堂課,沒有人是贏家。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