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危機:美軍高度警戒 歐盟聯合抗俄

(德國之聲中文網) 在北約和美國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可能做准備之際,美國國防部在當地時間周一 (1月24日) 宣布,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 (Lloyd Austin) 已讓8500名美國軍隊處於可能部署到東歐的「高度警戒」狀態。

美國國防部發言人柯比 (John Kirby) 說,這8500名士兵中的大多數將參加可能很快啟動的北約反應部隊。國防部官員說,剩下的人員將是美國對不斷加深的危機做出具體反應的一部分,也就是美國很可能向東歐的美國盟友提供保證。他們擔心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計劃可能延伸到波羅的海和北約所謂的東歐其他國家。

柯比在2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很明顯,俄羅斯現在沒有打算緩和局勢。但美國這樣的准備是為了向我們的北約盟國提供保證。」此前,《紐約時報》在美國時間周日 (1月23日) 報道美國總統拜登正在考慮向波羅的海和東歐的北約盟國部署數千名美國軍隊以及軍艦和飛機。

美國的這些舉動標志著拜登政府在烏俄議題上的一個重大轉折。直到最近,拜登政府還在烏克蘭問題上采取克制的立場,因為擔心任何動作會挑釁俄羅斯。但隨著俄羅斯總統普京 (Vladimir Putin) 加大了對烏克蘭的威脅行動,而美國和俄羅斯官員之間的會談也未能阻止他,拜登政府正在改變其相關戰略。

不過同時,美國政府繼續堅持認為,美國無意在這個問題上與俄羅斯開戰。由於烏克蘭沒有加入北約,該聯盟不受條約約束,不需要協防烏克蘭。然而,俄羅斯在烏克蘭邊境集結10多萬軍隊,以及北約的回應,使人們對一場可能升級和擴大的戰爭產生了疑慮。美國國防部發言人柯比說:「我認為沒有人願意看到歐洲大陸上爆發另一場戰爭。」

與此同時,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 (Jens Stoltenberg) 24日表示,西方盟友應團結一致,向莫斯科發出警告,強調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攻擊將引起嚴厲的回應。斯托爾滕貝格在與美國總統拜登和歐洲領導人舉行線上會議後在推特上寫道:「我們一致認為,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任何進一步侵略都將帶來嚴重的代價。」

德國總理肖爾茨 (Olaf Scholz) 則說,如果俄羅斯攻擊烏克蘭,將面臨「嚴重後果」。他透露,各國領導人同意應由俄羅斯采取明顯的緩和舉措。拜登也在會後表示,西方盟國就如何應對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威脅達成了完全 一致的共識。

歐盟外長協調烏克蘭戰略

此外,來自歐盟27個成員國的外交部長24在布魯塞爾舉行會議,以確定歐盟該如何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擔憂做出回應。會後,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博雷爾 (Josep Borrell) 說,如果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歐盟成員國會采去一致的行動。

博雷爾補充說,歐盟已承諾在「關鍵領域」支持烏克蘭,包括打擊網絡攻擊和混合威脅,如俄羅斯發動的假信息活動。然而,歐盟將繼續「集體努力」,說服俄羅斯透過對話來解決緊張局勢。他說,如果外交手段失敗,歐盟准備作出回應。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Antony Blinken) 也通過視頻會議參加了這次會議。

歐盟部分成員國的外長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由於俄羅斯政府專注於與美國和北約的會談,所以歐盟形同被排擠在外。然而,華盛頓已經呼籲其所有盟國拿出經濟制裁措施,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情況下懲罰該國。

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會議上,北約宣布將向東歐部署更多的戰機和船只。例如,荷蘭將從4月起向保加利亞派遣兩架F-35戰鬥機,而丹麥將向波羅的海派遣一艘護衛艦,以及向立陶宛增派飛機。

歐盟外長們表達了他們對烏克蘭危機的最新擔憂。一些成員國外長威脅說,如果俄羅斯推進入侵烏克蘭,他們將采取嚴厲的制裁。德國外交部長貝爾博克 (Annalena Baerbock) 說,柏林准備在經濟和財政上支持基輔。

貝爾博克對多名記者說:「我們密切關注烏克蘭的情況,包括提供財政支持和經濟支持。」丹麥外交部長科福德 (Jeppe Kofod)說,如果俄羅斯襲擊烏克蘭,歐盟已經准備好用「前所未有的」制裁來打擊莫斯科。

同時,愛爾蘭外交部長科維尼 (Simon Coveney) 說,俄羅斯打算在距離該國西南海岸240公裡(150英裡)的地方舉行戰爭游戲。這些戰爭游戲既會在國際水域發生,也會在愛爾蘭的專屬經濟區發生。他說:「我們沒有權力阻止這種情況發生,但我肯定已經向俄羅斯駐愛爾蘭大使明確表示,這是不受歡迎的。」

歐盟承諾提供新援助

在周一的會議期間,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 (von der Leyen) 宣布了一項12億歐元的烏克蘭援助計劃。馮德萊恩在布魯塞爾對記者說:「這一方案將幫助烏克蘭解決其因沖突而產生的融資需求。」她敦促歐洲議會盡快批准這項援助。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 (Volodymyr Zelenskyy) 感謝馮德萊恩的及時決定。他在推特上寫道:「強大的烏克蘭是歐洲安全的關鍵。」媒體報導稱,澤倫斯基還在電話中對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 (Charles Michel) 表示感謝。

(路透社、美聯社、法新社)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