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戰催化兩極對立 中俄伊朝聯手難敵民主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在今年2月24日屆滿一周年。在烏戰期間,中國、俄羅斯、伊朗和北韓等獨裁政權聯盟抗美,對全球安全構成威脅。但美國總統拜登在戰爭周年前夕強調,俄羅斯絕對無法取得勝利,這是民主國家和專制政權間全球鬥爭的一個轉折點。

中俄伊朝相互奧援 結盟取暖

烏克蘭戰爭在2月24日屆滿一周年。在戰爭周年前夕,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21日隔空較勁,先後發表演說。

蒲亭誓言將繼續作戰,直到達成目標。拜登則表示,這場戰爭是民主與集權之戰,民主必將獲得最後勝利。

事實上,這場戰爭正改變強權板塊,世界秩序演變成美國領導的自由民主世界,對抗中國、俄羅斯、伊朗和北韓的專制獨裁結盟。

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資深政治科學家郭泓均(Raymond Kuo)在接受美國時事雜誌「外交家」(The Diplomat)專訪時指出,這場戰爭凸顯了修正主義、專制國家的危險性。像蒲亭政權這種個人主義獨裁領導,在資訊不足和小集團思維之下,經常導致不穩定的外交政策和國際衝突。

烏克蘭戰爭對俄羅斯軍隊造成重創,暴露了曾被認為是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在指揮和作戰上的嚴重弱點。莫斯科是世界最大的武器出口國之一,但現在必需把這些武器用於自己的部隊。這不但限制了武器做為其主要的外交工具之一,俄武糟糕的戰場性能更導致印度取消購買卡莫夫-31(Ka-31)直升機。

4獨裁國家破壞全球安全

烏克蘭戰爭也凸顯出全球安全秩序的脆弱性,促使歐洲和亞洲國家加強防禦並強化聯盟。美國的主要合作夥伴北約組織(NATO)、日本、南韓、澳洲等,已加強對俄羅斯和中國的政策協調,更廣泛關注全球安全。

不過,郭泓均也提到,在理解烏克蘭戰爭的全球影響時,「民主與專制」框架並非全然適用。俄羅斯國內的政治結構使蒲亭決定發動戰爭,但這場戰爭對領土主權的侵犯才是激起全球反感的原因,並不一定是因為政權類型。

聯合國成員國先前以壓倒性多數通過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及併吞4個省份的企圖。在相關表決中,包括民主、君主專制、政黨專制等各式政體政府,都投下了贊成票。儘管棄權票或反對的國家大多是專制國家,但他們往往也是被排斥的國家(pariah states,或稱賤民國家),因此推動他們立場的原因並非政權的類型。

此外,烏克蘭戰爭使俄、中、伊和北韓的關係更加緊密。在烏戰中,俄羅斯採購並部署伊朗和北韓的武器;北韓並在外交上支持俄羅斯,例如投票反對上述兩項聯合國大會決議案;中國也對俄羅斯提供外交支持,更至關重要的是,彼此聯手破壞美國、歐盟和日本所實施的制裁。

此外,美國對歐洲和東亞的關注,引起其他地區對華府外交政策優先次序的擔憂。這給了中國一個深化與沙烏地阿拉伯和其他波斯灣合作理事會(GCC)國家關係的機會。

這4個國家一致將戰爭歸咎於美國和北約組織的擴張,這個說法可能會在拉丁美洲和非洲引起一些共鳴。

但絕大多數國家仍支持烏克蘭,凸顯了這些專制國家的能力面臨重要限制。俄羅斯入侵的理由不被接受,儘管這些專制國家極力以假訊息企圖加深目標民主國家內部的分歧,但同時卻難以推進對自己的「正面」敘事,反映出其軟實力的限制。

如果俄羅斯果斷而迅速的贏得戰爭,將可能會看到許多國家對俄羅斯和中國的重大轉變。勝利將鞏固俄羅斯在歐洲和鄰近地區的力量,提高威望,並羞辱美國無法阻止烏克蘭被征服。各國將認知到美國的能力有限,以及不太願意防止既成事實(fait accompli)。美國在歐洲和東亞的一些夥伴將因此加強安全準備,就像他們現在正在做的一樣。但是,其他一些國家也會試圖遷就中、俄,進而削弱美國的領導地位。

挑戰美國領導地位和影響力

專家表示,上述這些當然不是目前世界所呈現的樣貌。總體上,俄、中、伊朗和北韓的外交並未突破,而且面臨變得更加協調的歐洲和東亞夥伴。特別是俄羅斯,想要避免的所有一切都已發生,包括重振的北約、一個正在減少對俄能源依賴的歐洲,以及對俄經濟和軍事的破壞。

此外,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持,已損害中國與歐洲的關係。歐洲最近已開始重新評估在東亞安全方面的立場。

這4國家獨裁國家還面臨其他不利因素。首先是,中國經濟失衡正威脅其繼續為重大基礎建設專案提供資金和擴大其經濟影響力的能力。郭泓均指出,「我們看到的是挑戰美國的努力減弱,以及出乎意料外的對國際秩序規範的強烈支持,例如領土主權」。

郭泓均對烏克蘭戰爭的全球影響抱持正面的看法,但有兩件事可能會破壞這些影響。首先,烏克蘭尚未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其次,儘管戰爭和更廣泛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威權模式對人們的吸引力。但是,美國和其他民主國家必須能提供正面的選擇。否則,世界各國,尤其是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國家,將繼續置身於大國之間的戰略競爭外,因為選邊站幾乎沒有好處。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