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事不談)五二零前很國際「台」

台灣在二零二四大選前就備受國際各國關注,大選後至五二零準總統賴清德就職前,不僅台美中關係升溫,就連與歐洲各國互動也因準副總統蕭美琴勤於奔走而熱絡;相較「國際的台灣」,前總統馬英九此時訪中的意義,可能成就個人歷史地位,多於能否影響兩岸互動。

AIT主席羅森柏格上任後一年之內就五度訪台,在晉見總統蔡英文和準總統賴清德時,都重申「期待台灣持續維持現狀」之外,也一再傳達「美國對臺灣承諾堅若磐石」,以及「臺海和平穩定攸關臺美共同利益」的基石。事實上,台美這些基調不但是定海神針,更是多數國人的態度。

因此,無論是羅森柏格、美歐國會議員密集訪台,或是蕭美琴五二零前奔走歐美各國,都在堅定確認台灣五二零政權交接前後,歐美各民主國家對於台海穩定的「零意外」。

尤其馬英九在五二零前訪中,外媒還報導馬英九和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將在四月八日進行「馬習二會」。以馬英九念茲在茲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又心懷兩岸統一大夢並盼留下個人歷史地位的情況下,馬是否在習大大的場子,發表超過台海維持現狀的主張,不僅國內憂心、美國恐怕更是存疑。

不過,「台灣議題」近幾年在中國加大力道欺壓之下早已備受全球關注,台灣地位現在已是標準的「國際台」,任何幻想將台灣鎖在兩岸泥淖中,效果都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