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事不談)基層至上 問政靠邊?

新國會上任後,國民黨身為立法院第一大黨,綜觀議事表現,衝勁有餘卻專業不足。但上週六全國六個鄉鎮市長與縣市議員補選結果,國民黨仍奪下五席,戰力仍延續。難道問政表現和基層民意不會畫上等號?政黨若都重視紮根基層組織、輕忽問政表現,算不算國家社會的警訊?

國民黨百年大黨,雖連續三任總統大選都失去中央政權,但包括縣市長等九合一選舉和國會改選,甚至最近在四月十三日舉行的鄉鎮市長、議員補選,國民黨仍大勝。雖立法院表現歸立法院、基層選舉歸基層,顯見民意投票意向也卻是一碼歸一碼。

從二零二四總統大選和國會改選,民進黨拿下總統、卻挫敗於立委選舉後,不僅民進黨一再檢討基層組織不如國民黨,連民眾黨也認清基層薄弱將不利政黨長期發展。但經營基層組織,除了選民服務和鄉親搏感情,最重要的還是地方派系盤根錯節的利益共生關係,這可由地方「樁腳」至今仍活動力相當強而可見一般。

立委和議員職司監督政府和為民喉舌,按理說問政表現是決定候選人選票的關鍵;但從近幾年多次民代選舉結果,顯然基層實力左右候選人成敗。難怪民進黨和民眾黨一邊批判地方勢力、一邊卻又由黨主席賴清德和柯文哲力倡經營基層組織。

尤其這屆立法院開議至今,國民黨內爆發盧縣一遭代投票、徐巧芯身陷大姑涉詐等重大爭議,這在下次選舉仍能靠基層組織動員取勝嗎?攸關民代是否在乎問政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