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事不論)屈原不姓屈

端午佳節划龍舟、吃肉粽,大家不禁想起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不過屈原不是區先生,楚國國君姓羋,所以屈原姓羋,屈是他的氏,名平,字原,在古代姓是族號,氏是姓的分支,來自封地,用以區分貴賤,貴族男子才有氏,平民有名無氏,女子才稱氏,所以人們「習慣」稱為「屈原」,而不叫他做「羋原」或「羋平」,姓氏在戰國之後漸漸合而為一。今天的許多大姓其實都是「族人」,姓氏,用以管理血緣、基因規範著社會秩序。

「習慣」因各地而有異,所以到了臺灣,民見習俗因地狹人稠,再度融合了一次,當然與中國不完全一樣,我們會有自己的一套,但源遠流長,話還是要說清楚,從中國而來,為何不一樣,說清楚,才是我們的本然,就如同美國也不避諱指他們自英國而來,但整部大美國的歷史,主要敘述的還是美國本身的發展。

端午由來其實還有二個說法,其一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族—一個龍圖騰團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簡言之,一個龍的節日」。

另外源於古代惡日。漢代《史記》、《風俗通義》、《論衡》等書中都有「不舉五月子」之俗的記載。古代民間認為五月是「惡月」、「毒月」。

所以,端午師前氣候由雨濕轉暑熱,所以人們要喝雄黃酒,貼符,插艾葉等,來驅除邪氣,並且人們還避諱「端五」的說法,稱之為「端午」。

到了臺灣,端午之後,節氣進入夏季,因為濕熱,滋生蚊蚋,所以門也插掛著榕枝、艾草與香茅,主要是為了要驅蚊,以及節氣之毒,有學者對於歷史宗教由來說不清楚,直指只是為驅蚊,又說划龍舟是為了「淨港」,這樣的說法,有失學術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