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事不論)食安?讓人不安!
台灣的食品安全管理,風險評估與源頭管理最需優先著手,然而近來食安事件一波接一波發生,猛然讓民眾驚覺,縱然食安法周嚴,卻還是「百密一疏」,顯然,有些地方並沒有考慮的很完善。
「有良知的業者製作食品,照顧人群健康」是老生常談,然而經過疫情三年,老生常談在民眾心中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已經提升為生命必須。
談到風險評估,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農糧組織(FAO)對於食品風險分析的方法,是將風險評估發展成為可降低公眾健康危害的食品管理。而所用的方法就稱為風險分析,它是由三個部分組成: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風險溝通
可惜的是,經過八年,食安管理上風險評估,有研究的學者,卻沒有真正的專業機構。
舉如在農藥殘留與食品添加物,混合使用的風險評估,至今付之闕如,農藥的風險評估是個別被探討,但是混在一起時候的風險卻無法加以評估。
食品添加物也有類似的問題,當飲食種類多元吃下不同的食品添加物之後,吃食綜合性風險評估,卻不知該向何處尋,其所產生的縫隙,就是今天蘇丹紅所以可以藏匿這麼久的主因。
其次,既然行政院已經有食安五環,最重要首重「源頭管理」,舉如農業部管理農業生產的原料是否有農藥問題,食藥署針對製造工廠加以管理,還有台灣有七成以上食品原料都來自進口,因此進口食品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既然只要源頭管理做好,檢驗就只是抽樣確認而已,但輿論談「源頭管理」至少八年,檢驗夠多,最後為何仍然是靠我們的身體健檢才健康?源頭管理為何不到?
這個答案,網民連想都不想,就直指「官商」,對政府如此不信任,政府該不該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