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研究野放穿山甲先鋒 越南保育組織苦於缺乏長期捐助

穿山甲是非法野生動物貿易常見的受害者,即便能幸運獲救,也很難立即放回野外。

保育組織「越南野生動物救援」(Save Vietnam's Wildlife,SVW)收容穿山甲時,會先治療傷口與疾病、再安置到半野外環境。觀察牠們的行為與健康狀態、確保能適應野外生活後,才讓牠們回歸自然。這個過程可能長達一年。

這些穿山甲可能是動物走私犯罪的證據,等救傷及復健完畢,確定可以野放後,SVW會在牠們的鱗片安裝上小型發報器,以便日後追蹤。

穿山甲是夜行性動物,生性害羞,居住在茂密的森林裡,還會在地下挖洞。外界對牠們所知有限,安裝發報器除了可瞭解穿山甲的習性外,也能幫助改善野放過程。

雨林與濕地徒步追蹤

全球共有八種穿山甲,四種在非洲、四種在亞洲。非法野生動物貿易對牠們的生存造成嚴重威脅。

在中國與非洲的傳統醫學中,穿山甲的鱗片可治療疾病,血液可以滋補。在亞洲,穿山甲肉還能作成佳餚。

棲地流失是另一大威脅。新加坡萬態保育集團(Mandai Wildlife Group)野生動物保育與健康經理、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穿山甲工作小組成員Charlene Yeong指出,「開發和都市擴張讓穿山甲棲地不斷流失,在亞洲尤其嚴重。」

在亞洲的四種穿山甲,有三種的受脅程度屬「極危級 」 (Critically Endangered, CR),其中兩種來自越南,分別是馬來穿山甲(Sunda Pangolin,學名:Manis javanica)與中華穿山甲(Chinese Pangolin,學名:Manis pentadactyla)。

SVW成立於2014年,隔年就開始運用無線電追蹤研究穿山甲。無線電追蹤的成效很不錯。研究人員利用手持追蹤器,只要穿山甲還停留在地面,就能找到200到300公尺外的穿山甲。

SVW研究穿山甲的移動距離,以及環境對牠們行為的影響。利用了2018到2021年間的資料,SVW團隊在2023年發表一篇馬來穿山甲的研究。他們發現,馬來穿山甲的日常活動範圍約是1.5平方公里。

這項研究也為團隊提供了野放穿山甲的重要資訊。例如,他們發現,如果雄性穿山甲發現其它雄性穿山甲的活動跡象(例如樹上的抓痕)時,通常會迅速離開該地區,以避免發生衝突。

SVW科學與技術專家格雷(Russell Gray)表示,有了無線電追蹤,當天就能跟著穿山甲的移動路線,蒐集附近的生態及微棲地資訊,可以看到牠們使用哪棵樹、哪個區域、附近有多少螞蟻或落葉。有了這些資訊,就能選定更適合的野放地點,進而提高穿山甲的存活率。

這些資訊對於還在等待野放的穿山甲也有幫助。飼育員了解更多牠們的食性與行為,就能提供更好的照顧。

在多次追蹤後,SVW發現,雌性與體型小的穿山甲速度較慢、移動距離短,定位成功的機率高,更適合長期追蹤。

展開空中追蹤 無人機提高效率

無線訊號的追蹤成效不錯,但還是有不少限制。雨季時,穿山甲白天會在樹上睡覺,容易發現牠們。但是到了旱季,牠們會藏身地洞,要靠近到10公尺以內,才能偵測到發報器的訊號。

格雷解釋,人在熱帶森林中移動時要避開竹子、藤蔓、荊棘,速度很慢,一天大約只能前進3公里。在感測距離僅有10公尺的情況下,只要穿山甲移動1公里,想再度找到牠們的機率「幾乎是零」。

2019年,SVW聯繫上澳洲新創「野生動物無人機」(Wildlife Drones)創辦人桑德斯(Debbie Saunders),他們的無人機能從空中追蹤發報器訊號,操作範圍約5公里。桑德斯親自到越南測試無人機在叢林間的成效,最終成功偵測到所有發報器的訊號。於是,SVW開始利用無人機在雨林與濕地間追蹤穿山甲。

「這正是我們需要的」,格雷說。但他強調,無人機無法完全取代人力。有時候,山區地形會阻礙訊號,追蹤不到穿山甲。此外,研究人員可以一面追蹤訊號,一面蒐集穿山甲附近棲地的環境。這些都是無人機做不到的事。

因此,SVW團隊會先借助無人機來鎖定穿山甲的大致位置,再由人員去現場追蹤並蒐集訊息。兩項技術的合作,省下不少時間和人力。

無人機還有一項重要功能,就是偵測發報器的頻率。當發報器連續24小時沒有移動時,訊號傳送頻率就會增加,代表穿山甲可能已經死亡。

資金挑戰與穿山甲保育的未來

整體環境對穿山甲的生存相當不利,但還是有好消息。近十年來,大眾逐漸認識穿山甲。童書、動畫裡都可以看到穿山甲,也有越來越多要求保護穿山甲的聲音。終於,中國在2020年將穿山甲鱗片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除名,而保育組織也持續號召大眾不要使用穿山甲製品。

然而,穿山甲保育還是面臨不少困難。以無線電追蹤為例,一個發報器至少要300美元(約新台幣9690元),附有GPS功能則要超過1000美元(約新台幣3.2萬元)。保育需要很多資金,但大部分的捐助者想捐給新計畫、並且期待看到新的成果。

這對SVW的穿山甲追蹤計畫非常不利。格雷解釋,因為這項計畫是長期性的,研究的物種是一樣的,報告內容也是近似的,不太符合捐款者期待。因此,這計畫通常只能拿到一次性捐款,很難拿到長期捐助的支持。

SVW另外在菊芳國家公園(Cúc Phương National Park)也有中華穿山甲繁殖計畫,牠們在越南已瀕臨滅絕。

新加坡萬態保育集團也有不少穿山甲救援的經驗。這些穿山甲通常健康狀態良好,只是誤闖民宅或庭院才被送到救援中心。這給了Charlene Yeong團隊研究穿山甲的大好機會。他們保留了每隻獲救雄性穿山甲的精子,以備未來可能的繁殖計畫。

Charlene Yeong說,他時常和東南亞各地的救援中心聯繫,大家相互交換心得,即使是小事,也幫助很大。例如,如何安置一隻年輕的穿山甲?該放在盒子裡還是放在毛巾裡?

「要做的事情還很多」,他說,「知道有這麼多的人在為穿山甲保育而努力,讓人非常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