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力、走不動 嬤確診肌少症

新營醫院家醫科醫師侯昂廷(左)說,肌少症與骨質疏鬆症都是老年人常見疾病。(新營醫院提供)
新營醫院家醫科醫師侯昂廷(左)說,肌少症與骨質疏鬆症都是老年人常見疾病。(新營醫院提供)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70多歲吳阿嬤最近常感到全身無力,走路、爬樓梯吃力、動作變得緩慢,診斷為肌少症,醫師建議阿嬤先從飲食及日常運動著手改善。

衛福部新營醫院家醫科醫師侯昂廷表示,吳阿嬤有巴金森氏症及骨質疏鬆病史,在診間測量時發現阿嬤的體重偏輕、步行速度降低,而且雙側肢體的肌肉量都偏低。經過檢查排除內分泌相關因素後,診斷為肌少症。

肌少症與骨質疏鬆症都是老年人常見疾病,在臨床上兩者間亦發現有所關聯,其病症易讓老年體力衰弱;依據2019年亞洲肌少症共識會(AWGS)的定義,肌少症是「因老化造成的骨骼肌流失、加上肌肉力量減少,及體能表現下降」的疾病。

臨床上具備肌肉力量低及肌肉質量低即可診斷肌少症;若合併低體能表現,活動力下降,則可診斷為嚴重肌少症。骨質疏鬆症為「骨質密度小於年輕成年族群平均值=2.5個標準差以下」。臨床上有此病症的患者不見得有明顯症狀,但容易因輕微創傷引發骨折、住院及相關併發症。

侯昂廷表示,對骨質疏鬆肌少症的處置,及早發現並接受阻抗訓練可刺激骨密度增加,例如啞鈴、彈力帶等,1週至少3次;在營養方面,適度的蛋白質攝取,例如黃豆、毛豆、魚類等;此外,每天補充1000 IU的維生素D,例如黑木耳、香菇、秋刀魚、牛奶等,並且曬太陽15分鐘,可幫助蛋白質吸收及使用,以改善低肌肉質量;平時養成規律的運動及營養的補充,可有效減少肌少症發生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