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界醫生唯一華人在羅興亞難民營:恐怖旅程還沒結束

文/張子午 圖片/無國界醫生提供

今年8月以來,緬甸政府軍以清剿武裝份子為名,驅離境內信仰伊斯蘭教的羅興亞族(Rohingya),迄今已有超過60萬人逃到鄰國孟加拉,引爆近年來最大規模的難民潮,國際組織紛紛前往緊急援助,在「無國界醫生」(Doctors Without Borders/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MSF)中,香港護理師趙卓邦是參與當地醫療援助的唯一華人,以下是他接受《報導者》記者越洋電話採訪的第一手證言。

9月份我在國外旅行時,突然收到無國界醫生的Email,提出急需醫護人員到孟加拉支援的需求,我沒有多考慮,立即回覆說可以去1個月,就看他們要不要我了。

跟以往最大的不同,這次幾乎沒時間預先準備,一般正常的流程,HR(註一)會在一兩個月前通知要去哪裡,大概有一個月的時間讓你研究當地資料、處理私人事務,但這次接到通知後一個星期,我就從香港出發前往孟加拉。

註一:Human Resources,人力資源。

數量龐大的難民營散布在南部的科克斯巴扎爾縣(Cox’s Bazar),當地醫療資源極度缺乏,我的第一個任務是在其中一個營地溫吉帕朗(Unchiparang)建立診所。第一天到那裡時,只有遮雨的頂棚,這是從來沒有的經驗,過去不管在巴基斯坦、葉門、賴比瑞亞,都是診所設備都已經齊全,現在我是第一批,等於從無到有。診所花了5天才建立完成。但為了爭取時間,我們第一腳踏進去時就開門,一面裝修一面看病人,全都同步進行,不會等所有藥物、工具、人都足夠才開始工作。

3人醫療團隊 診所瞬間從無到有

我們的醫療團隊很小,只有一位醫生、一位印度來的護理師負責藥房,加我共3人,設立起一個簡單的門診。基本的傷口處理、給藥物、靜脈注射之外,我還要幫忙規劃病人怎麼進來、登記、在哪裡等候——所謂的「分流」,也有設計一個觀察區,如不放心,會讓病患在那個房間觀察1到3小時才離開。由於我們不是專科,如果有很嚴重的病人處理不來,還要跟不同部門聯繫轉介事宜。

無國界醫生工作人員早上會按病人的醫療需要進行分流,趙卓邦手中的綠色卡片是給予情況嚴重病人的優先卡。(圖/無國界醫生)
無國界醫生工作人員早上會按病人的醫療需要進行分流,趙卓邦手中的綠色卡片是給予情況嚴重病人的優先卡。(圖/無國界醫生)

除了生理的醫療需求,問診中我們發現心理與精神健康的問題,比想像中還要嚴重。在逃難的過程中,他們經歷了一場很恐怖的過程,那些畫面帶給孩子很大的心理創傷,營地裡有心理師會選擇一些對象進一步協助。

門診時間從早上9點到下午4點,一週7天除了星期五下午每天都開,平均一天大概要處理100到120位病患,最常見的症狀是腹瀉,還有呼吸道感染、發燒、寄生蟲等,因為整個營地的水都不乾淨,乾淨的水源離這裡太遠,難民多就地挖井或喝河流裡的水。公共廁所極度缺乏的情況下,人們只能隨地便溺,使得水污染更加嚴重。

儘管很忙,我還是會找時間觀察難民營裡的情形,最常見的景象就是不停排隊,等各種物資發放。每天都會下一陣雨,到處是積水,小孩子倒是開心地在裡面游泳,但狂風暴雨來時就苦了,水會淹進他們用帆布加竹子撐起的帳篷,平地搭到沒有空間,帳篷一直往山上蔓延。大部份人都沒穿鞋,因為穿了也沒有用,下大雨就一片泥濘,鞋子一踏進去就拔不出來,因此也容易造成腳部受傷,一旦有傷口就很難處理。

由於後勤支援應付不了這麼大規模的人道危機,醫療物資很不足,基本藥品外,很多狀況得要自己想辦法。像遇到有氣喘問題的難民,沒有噴霧吸入劑怎麼辦?剛好有很多口服補液鹽(註二),那是給腹瀉病患服用避免脫水,我就用留下來的空塑膠罐改一改,設計出可以讓他們吸入藥物的工具;碰到骨折的,也沒有專門的醫療器具,就直接拿紙箱來固定,很原始的方法,但挺管用的!為了服務當地人,彈性非常重要,不能說什麼都沒有就不幹了。

註二:Oral Rehydra Salt,ORS。

國際救援隊20多人集中住在一起,剛開始也十分簡陋,辦公、吃飯、睡覺都在地上,6人要擠4個床位,過去在其他地方雖然平均每天工作時間12小時,但都還能找出時間,自己寫點筆記,在孟加拉就完全沒辦法休息,每天累死!

清晨5點多就要起床刷牙、吃早餐,由於人太多了,晚起根本排不到廁所。早上7點鐘坐車前往營地,車程1小時,再徒步跋涉泥路半小時,8點半抵達預備看診。工作完回到住處大概傍晚6點,回來繼續開會,吃完晚餐後還要處理當天文件、準備明天的工作,做完下來大概10點多就差不多得睡了,否則隔天精神不濟。連結至報導者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