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籍村推動環保 改善經濟社會問題

馬來西亞沙巴的「杜魯新村」,村民大部分都無國籍。慈濟志工除了提供物資,也帶動村民做環保。

用腳踩扁寶特瓶,再裝進袋子節省空間。這一群環保小尖兵,他們是無國籍孩子,身影中身穿黑衣的是Vincent老師,帶著孩子在杜魯新村收資源。

老師 文森:「在認識慈濟後,我才知道原來我丟棄的垃圾是有價值的。」

杜魯新村住著約50戶家庭,大部分都是無國籍村民,在接觸環保之前,他們都是使用焚燒方式處理垃圾。

村民 卡蒂紮:「我們學校有一個群組,文森老師在群組呼籲(做環保)不再亂丟不再焚燒,資源全收集起來,如果焚燒會釋放臭味和有毒氣體, 尤其是塑膠製品。」

村民 峇布倫:「我們從商店收集瓶子,一天可以收集約10個,清洗瓶子後拿去賣,可以幫助學校。」

村民口中提到的學校,就是慈濟正在籌備的無國籍學習中心,希望能為無法上學的孩子提供教育機會。

老師 文森:「就因為他們沒有受教育,無法找工作,所以會去偷竊,對社會造成破壞,因此我認為應該要開辦學校。」

因不忍無國籍孩子誤入歧途,Vincent老師將成為無國籍學習中心的一份子。開學前,經常帶動家長和孩子到環保站付出。

村民 費丁:「如今我們認識了環保,會告知身邊朋友,不要丟掉,這些物資可以拿來回收。」

透過實際動手分類,學會疼惜大地,環保站在社區扮演回收功能之餘,也發揮教育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