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籍者長居馬國沙巴掩埋場 以撿拾回收獲溫飽

一輛垃圾車將垃圾倒在沙巴拿篤地區的垃圾山上,空氣中瀰漫著腐敗的酸味,住在這裡的居民將垃圾堆裡有價值的回收物一一挑出來。

這座垃圾掩埋場在2012年啟用,如今有10幾戶家庭居住在垃圾山周圍,更有數百人在此撿拾垃圾維生。

沙巴無國籍人士 Tim(化名)說:「孩子還很小,不過還是跟著媽媽在這裡工作,最小的是兩歲,(大的孩子也有幫忙嗎?),有的 ,不過不是在這裡,在另外一邊,可以夠吃,大概1個月有500令吉。」

Emma(化名)早年也在垃圾山工作,1個月賺500令吉,相當於3500臺幣。靠著撿拾回收攢下的錢,在垃圾山5分鐘車程的海邊建了一棟水上屋,並且在近海養殖海藻,改以買賣海藻維生。

沙巴無國籍人士Emma(化名)表示,「這個是海藻,我們叫agar-agar,在我們這個村落的人都是做這個工作,以前市場價格可以賣到9令吉。」

對於白手起家的無國籍人來說,垃圾山是他們翻轉人生的機會。

沙巴無國籍人士 Emma(化名)說:「如果那個垃圾山被轉移處置的話,那邊的村民,包括我在內全部就沒有工作了,也不知道可以做什麼。」

在沙巴拿篤另一個無國籍人士村子裡,每天一早,村民得從自家屋子裡划船到岸上取淡水。無國籍人士也無法購屋,他們大多將房子建在近海上,在沙巴有許多像這樣的水上屋村落。

沙巴無國籍人士Lina(化名)說道,「因為雖然生活過的很困難,但是畢竟是自己建造的家,以前我是租房的,所以每個月的租金有時候也沒能力付。」

這些無國籍村落也跟一般的村子一樣,有自己的商店、禮拜場所,甚至還有小型的造船區。不過無國籍人士也持續面臨被逮捕的狀況。

沙巴無國籍人士 Lia(化名)表示,「我的丈夫被抓了,我現在非常困難,我有很多孩子,有7個,有一個往生了,剩下6個。」

公視國際記者梁德珊報導,「在熱鬧的市中心,時常可以看到無國籍的孩童在街上遊蕩,向路人討錢或食物。」

在沙巴,無國籍人士面臨各種生活上的問題,這些無解的難題,將繼續複製到下一代的生命裡。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巴瑤族遊牧馬、菲、印尼海域 無國籍以船屋為家
婚後住娘家、財產傳長女 希臘母系小鎮逐漸沒落
「布藝young」回收丹寧布 兼顧環保與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