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痕城市塑膠再製 源頭生產開啟新生

無痕城市,如何讓我們的日常生活,不要造成地球的傷痕。系列報導第一集帶您看塑膠變身記,塑膠是千年不化的產物,台灣已經有科學家與業者,攜手打造出令人驚豔的塑膠再生製品,國外廠商不只搶著下訂單,還專人派人來了解製程。

收藏近千種再生材料、技術的秘密寶庫,隱身台灣

「海裡面的一些回收的,那些瓶蓋 去把它熱壓成型。」

「(扣具 拉鍊)大家看起來可能很像金屬,其實它是PET(聚酯塑料), 直接整個背包,丟到這個回收系統之後,再去製成(背包)。」

端上檯面的,是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和廠商攜手,提煉出的技術價值,他們讓全球一流品牌、製造商,紛紛前來取經;材料背後,是一群人,對地球環境的心思。

塑膠技術發展中心組長 陳靜珊:「其實挑戰還很大 對於這些,所謂的循環再利用這些事情,沒有一些感情的話,其實很難去做這些事情。」

塑膠工廠總經理 陳志遠:「讀書的時候,同儕間互相介紹,不經意他就會說,他們家是做塑膠的,(語氣)感覺好像是在製造汙染,會破壞環境的產品,我其實聽起來,心裡面也沒有那麼地舒服 。」

陳志遠,塑膠工廠第二代接班人,國外留學回台,想扭轉負面形象,12年練功,煥然一新。

塑膠工廠總經理 陳志遠:「美國的大品牌(客戶),它(瓶子)用的就是100%回收料,環境測試都有通過他們嚴格的標準,(全台塑膠工廠)只有10%廠商,是有在推環保回收材。」

塑膠工廠員工:「那個寶特瓶,海洋(廢棄物)漂流 ,經過我們再處理回收,所做出來的(酯粒)。」

每年生產3億個產品,銷貨遍及30多個國家,連最挑剔的國際一線美妝集團,也跨海下單;亮麗成果背後,學費繳了上千萬元。

原料不穩定,最大痛點,也是產業升級不易的縮影。

塑膠技術發展中心組長 陳靜珊:「我的(回收料)物性每一批次都不一樣,顏色每一批次都不一樣,因為物性不穩定的問題,他(製造廠)可能要去他的調整製程,或者是 他每一批(原料),他都要去測試一次 。」

塑膠工廠總經理 陳志遠:「這一批可能是牛奶的瓶子,下一批可能是(其他產品),廢棄物回收的,所以我們每次來的,顏色落差都很大,經過這幾年的努力跟溝通,其實我們現在的顏色已經可以做到,像原料本色這麼樣的透明了。」

定下特殊規格、找到穩定料源、調整製程,添購檢驗設備,從技術層面突破;但最關鍵,回到人的管理。

塑膠工廠總經理 陳志遠:「加入80,20法則,我們是要求公司所有的生產主管,先針對80%的不良 先做改善,這個考核就會直接地影響到,員工的升遷制度。」

部門利潤中心制,改善成效,精準回饋員工的KPI、獎金、升遷,讓產品不良率,從50%降低到5%,成本只高出新料的10%,品牌商終於買單;自己先站穩,串聯產業界民間高手,有機會走向國際。

塑膠技術發展中心組長 陳靜珊:「其實它裡面全部都是回收的塑膠料,在設計當中 可以讓它,比較少膠的使用(提高回收率) 。」

塑膠技術發展中心組長 陳靜珊:「我可能會去協助找到一些製造商,後續當然會有一些驗證,認證 這個部分 其實都是,中心可以去提供的一些能量。」

不過,扭轉消費者、品牌商的 慣性思維,才是最大瓶頸。

塑膠工廠總經理 陳志遠 :「 品牌方的立場,他當然希望說 他的瓶器是能夠,閃閃發亮 一眼就能夠抓住,消費者的眼光,(我們)都會建議我們的客戶,儘量選擇 純透明的,或是白色的(瓶器), 它再回收回來的時候,是最好被利用的,它可以完整 全面地,應用在所有的產業上。」

盡可能重複使用、分類回收、再生 循環,是環保的不變法則,卻也考驗著消費者、產業界,願意做出多少改變。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新澤西姊妹檔 縫製病童服傳遞祝福
克服全盲缺憾 黃崇恩打造琴鍵上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