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糖餃.復古咖啡廳!韓青創新翻轉傳統市場

南韓傳統市場正面臨衰弱危機,除了因外送服務方便,衝擊實體業者,政府也擔憂市場商家邁向高齡化。對此南韓政府積極推動青年老闆入駐,希望靠年輕人翻轉傳統市場。清州市就有一家餃子老店,在二代老闆接手後,推出獨特產品的同時,也推動出口海外。首爾京東市場則是有知名咖啡品牌入駐,改造廢棄劇場成為復古工業風咖啡廳,吸引年輕人潮前往,也順帶促進市場買氣。

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打開蒸籠,香味混合著熱氣撲騰而上,一個個圓圓胖胖的韓式餃子讓顧客垂涎三尺。隱身在南韓清州六街傳統市場的餃子店,在第二代接手後,不只繼續保留50年好味道,年輕老闆求新求變,推出全球首款無糖餃子,還打算將自家老字號推向國際。

餃子店老闆 李智恩(音譯):「計畫開設餃子體驗工坊課程,在傳統市場內展開新的嘗試和挑戰,並邁向新旅程。下週30日也將生產出口用的素食餃子,預計7月份正式在美國販售。」

在紐澳兩國累積豐富料理經驗的小夥子,則是懷抱當餐廳老闆的夢想,來到京畿道安山的傳統市場,開了家高檔異國風味炸豬排店。

豬排店老闆 崔仁鍾(音譯):「對於第一次接觸這種陌生的混合風格和高價食物的顧客來說,需要一定時間才能理解。帶著傳統市場為什麼會賣這麼貴的想法,在看到食物卻覺得『原來是因為這樣才開這個價格啊,這個水準的話可以接受(高價)』。」

熬過剛開業辛苦時期,現在豬排店用真功夫建立口碑,成為在地熱門餐廳。兩位年輕老闆受南韓政府機構邀請分享故事,鼓勵更多青年商人或是年輕人喜愛的店家,進駐傳統市場。

YonhapnewsTV記者:「散發著濃濃中藥味道的首爾京東市場(藥令藥材市場),最近罕見地增加許多年輕人。這是知名咖啡專賣店進駐老舊廢棄劇場後發生的變化。

像是老劇場改造而成的懷舊咖啡廳,就因文創魅力深得年輕人的心,一開業掀起熱議,探店人潮也自然而然地流向附近市場。這樣的畫面,政府當然樂見其成。

南韓中小風險企業部部長 吳英珠(音譯):「我們說過很多次,傳統市場會消失的說法,我們下定決心要通過各位(青年)來尋找解決方案。」

原來是因為南韓傳統市場商家,平均年齡高達59歲。就怕市場因為就業人口老化,面臨衰落危機;首爾當局積極推動措施,試圖透過增加市場內青年攤商數量,帶來新動力。

南韓民眾 卞成龍(音譯):「沒想到夜市裡有這麼多好吃的,價格也可以。現在點完單在等待,感覺非常好吃。」

南韓民眾 金在仁(音譯):「因為很好吃,還想再吃。」

蔚山市這一夜市,就是政府推動由青創帶領的夜市一條街。短短100多公尺,烤肉、海鮮還是甜點飲料,應有盡有。隨著光顧夜市遊客的增加,也帶動附近傳統市場商機。

傳統市場業者 金泰俊(音譯):「夜市來到這運營後,人來人往,銷售額有所提升,氣氛一下子就活躍了起來。」

只是這樣的做法,似乎效果有限。2017年開始,南韓中央已投入超過600億韓元預算,在全國建設了43處類似的青年商家空間,希望吸引人潮到附近傳統商圈,但至今已有6處關門,甚至入駐的青年攤商有一半已經停止營業。

淑明女子大學經營學系教授 徐龍九:「因為南韓是人口逐漸減少的國家,一些地區正逐漸衰落,因此現在傳統市場很難維持顧客,只有成為外來遊客為主的觀光市場,才能持續增長。」

專家分析光靠年輕攤販湧入還不夠,轉型為觀光市場很重要,市場得有特色才能留得住人氣。

YonhapnewsTV記者:「插橋烤腸街販賣的烤腸特色,是利用蘋果樹和蘋果汁進行燻烤,增加風味。」

南韓民眾:「以前吃的烤腸很硬,而且有豬的味道,所以不喜歡吃,但現在吃的烤腸好像是人生中最好吃的烤腸。」

大小適中的大腸,放在烤盤上吱吱作響。忠清南道禮山郡就和南韓知名廚師白種元攜手,重整禮山傳統市場,打造烤腸一條街。每家店都推出特色招牌菜單,希望能以此做為賣點,吸引遊客前來,振興市場低迷買氣。不過知名度漸漸打開只是好的開始,接下來該如何留住人流、創造金流,仍是轉型中傳統市場的一大考驗。

更多 TVBS 報導
南韓空屋暴增 地方團改造居民中心注活力
韓吹環保風 無標籤水瓶回收再生製成涼蓆  
首爾環境電影節 放映78部片促綠色行動
韓流帶動K-Food世界化 泡麵出口續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