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愛心M型化 小型社福更弱勢

中國時報【洪安怡】 台灣人充滿愛心,大從鄰國地震募款,小至巷口賣豆花的阿伯,舉凡需要幫助的,總是愛心不落人後,樂於伸出援手,但知名團體有先天上的優勢,很容易磁吸資源,小型社福團體想要分到一碗肉湯,愈來愈困難,當資源過度集中無法分流,民眾的愛心開始呈現M型化,這些小型社福團體,將成弱勢中的弱勢,未來恐怕必須面臨更嚴峻的生存挑戰。 今年社福團體的中秋禮盒銷量,幾家歡樂幾家愁,大型社福團體靠著知名度,不管是邀請名人助陣代言,或是在禮盒內容物方面多元下功夫,甚至是增派行銷人員主動試吃出擊,由於有更多資源投注,自然博得較多民眾願意掏出愛心。 知名團體 容易磁吸資源 但社會資源有限,大型社福團體在獲得更多資源挹注的同時,由於資源的排擠,小型社福團體的只能更加慘淡,推出的產品沒有不好,但因為先天名氣不響,後天又因資源有限無法大力宣傳,較難獲得民眾「垂愛」,禮盒銷量一年不如一年。 台大社工系教授王雲東指出,有些團體,因為服務對象量體較小、名氣不大,但其在專業項目上更為專精,必須穩定營運下去,建議政府單位應該伸出援手幫忙,多替這些小團體代言和宣傳。 分一碗湯 面臨嚴峻挑戰 投注愛心是好事,正所謂西瓜偎大邊,對民眾而言,將資源投注於知名團體也是人之常情,但當愛心過度集中,恐怕讓小型社福團體更難生存,民眾在投注愛心時,不妨留意一下,多多關注小型社福團體,讓愛心資源分散,幫助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讓愛心發揮至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