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煽動恐懼的火焰」!一則推文成瑞士信貸易主的導火線 《外交政策》:社群媒體是金融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歐洲第17大銀行「瑞士信貸」3月中旬股價崩跌,後被瑞士銀行集團收購。美國期刊《外交政策》指出,瑞士信貸易主有許多潛在原因,但導火線是一條推特推文,這顯示現在社群媒體是金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一條推文就可能引發災難性的擠兌,社群媒體與數位銀行的結合已成為銀行業的重大風險。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指出,去年10月1日,澳洲廣播公司(ABC)財經記者泰勒(David Taylor)在推特上寫道,消息人士透露,一家大型投資銀行「瀕臨危機」,但沒提到該銀行的名字。這條推文迅速廣為流傳,很快出現在美國社群平台Reddit的熱門論壇「華爾街賭場」(WallStreetBets),該論壇擁有1390萬粉絲。接下來,謠言開始流傳說這家銀行可能是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而「瑞士信貸會在下週末破產」的消息迅速四處流傳。

去年10月3日,泰勒刪除了該條推文,但當天開市時,瑞士信貸股價暴跌近12%,儘管該銀行保證擁有足夠的流動性及資本,但客戶仍不斷清空帳戶並拋售股票,直到瑞士當局迫使瑞士銀行(UBS)接管瑞士信貸。

瑞士信貸銀行(Credit Suisse Group)危機。(美聯社)
瑞士信貸銀行(Credit Suisse Group)危機。(美聯社)

2023年3月19日,瑞士銀行集團同意收購瑞士信貸銀行。(美聯社)

3月19日,瑞士信貸被瑞士銀行接管的那天,瑞士金融市場監督管理局(Finma)總裁阿姆斯塔德(Marlene Amstad)證實,導致現金提取及撤資的原因是「自(去年)秋季以來的謠言」。瑞士信貸董事長萊曼(Axel Lehmann)表示,社群媒體及數位化「煽動了恐懼的火焰」。

信任議題

2007年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瑞士銀行是首批受到衝擊的其中一間歐洲主要銀行,而瑞士信貸當時避開了所有麻煩。瑞士銀行獲得國家的紓困,縮減了投資銀行的規模,並開始將焦點放在為全球超級富豪提供財富管理服務。為了重獲信任,瑞士銀行一再向大眾道歉,並積極宣傳其新戰略。

《外交政策》指出,多年來,瑞士信貸則一直存在問題,卻吹噓自身很好,不需要改革,甚至擴大了投資銀行業務。這種傲慢的心態在隨後的數年引發數起醜聞,2014年,瑞士信貸因幫助美國客戶逃稅,遭罰款26億美元,後來又捲入了洗錢及貪腐醜聞。2021年,瑞士信貸因為投資英國金融服務公司「格林希爾資本」(Greensill Capital)損失近30億美元,投資對沖基金「Archegos」損失55億美元。

全球金融危機發生2年後,當時的瑞士信貸執行長杜根(Brady Dougan)年收入高達1900萬瑞士法郎,外加7100萬瑞士法郎的獎金。許多存款及股票被清空的瑞士公民感到憤怒。雖然瑞士信貸也有許多瑞士存款戶與股東,但杜根選擇不在乎。

瑞士信貸銀行。(AP)
瑞士信貸銀行。(AP)

2023年3月19日,瑞士銀行集團同意收購瑞士信貸銀行。(美聯社)

杜根的繼任者譚天忠(Tidjane Thiam)也持類似態度,他擔任該銀行執行長近5年,直到報紙報導稱他僱用私家偵探監視2位內部競爭對手,後來他黯然下台。葡萄牙銀行家霍塔-歐索里奧(António Horta-Osório)繼任瑞士信貸執行長,但9個月後辭職了,原因是他在新冠防疫封鎖期間飛往英國倫敦探望妻子,前往溫布頓網球公開賽(Wimbledon Championships),違反歐洲其他國家必須遵守的新冠防疫措施,甚至搭乘公務機前往馬爾地夫(Maldives)度假。《外交政策》指出,該銀行的內部控制徹底失敗,並損失了金錢及尊重。

4月初,瑞士信貸在瑞士蘇黎世(Zurich)舉行最後一次年度股東大會,一位怨憤的前財富管理經理談到了留住客戶的困難。參加那場大會的人透露,那位前財富管理經理表示:「我為此投入越來越多的精力,但銀行管理階層沒做任何事來幫助我。」同一場大會上,執行長柯納(Ulrich Körner)向股東道歉。但他沒有回應員工充滿強烈情緒的敘述及自發干預。

這位前財富管理經理表示,這表明企業領導者如今往往不知道自己擁有巨大的影響力,這不僅適用於過去20年掌舵瑞信的高管,也適用於2022年夏天上任的柯納,他被稱為數據專家,身為領導者的聲譽也很正面,先前在瑞士銀行工作期間著手艱難的改革,但他不特別善於溝通。

去年10月的推特(Twitter)風暴後,這一點變得很明顯。柯納向全世界保證,瑞士信貸擁有足夠的流動性及資本緩衝。然而,這無法止血,客戶及股東感到恐慌並失去對瑞士信貸的信任。除了季業績,該銀行還需要敘述,1個月後,這個敘述才以重組計畫的形式出現,並再次主要使用數據與電子表格。然而,這個敘述沒奏效,去年第4季,客戶從瑞士信貸帳戶提取1100億瑞士法郎。

柯納從未就前任留下的爛攤子公開道歉,甚至沒以此與過去保持距離並標誌新開始。瑞士《新蘇黎世報》(Neue Zürcher Zeitung)最近一篇報導批評柯納的沉默,抨擊他與董事長萊曼(Axel Lehmann)都忽視了一個「無法衡量的因素,那個因素最終擊倒瑞士信貸,那就是『信任』」。

最近當柯納在瑞士電視台被問及他沒立即回應澳洲推文的原因,他回答說自己已經回應了,主持人指出柯納沒在社群媒體上回應,柯納表示:「對,我們沒有那方面的專長。」

《外交政策》還舉聲請破產的美國矽谷銀行(SVB)為例基金經理建議驚慌的客戶清空帳戶,這些客戶透過推特及即時通訊軟體「WhatsApp」分享經驗,矽谷銀行在數小時內失去420億美元,幾乎占所有存款的4分之1。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商學院助理教授伊默曼(Michael Imerman)向英國《衛報》(The Guardian)表示,這已經不是普通的擠兌(bank run),儲戶提款的速度就像衝刺(bank sprint),「社群媒體在其中發揮主要作用」。矽谷銀行在2天內倒閉,創下紀錄。

瑞士「Syz銀行」(Bank Syz)投資長蒙紹(Charles-Henry Monchau)表示,對瑞士信貸來說,致命的是該銀行與聲請破產的美國矽谷銀行(SVB)一樣,沒意識到隨著社群媒體的興起,「了解你的客戶」原則已經被顛覆,「現在,原則是『了解你的銀行』」,蒙紹說客戶密切關注著銀行。

瑞士信貸內部人士及分析師表示過去1年半,該銀行經營穩定,財務狀況好轉,醜聞也停止了,如果該銀行的管理階層願意將這一點傳達給客戶,這些醜聞就不會毀了這家銀行。《外交政策》指出,歸根結底,摧毀瑞士信貸的原因是缺乏公眾信任,在社群媒體及數位銀行時代,銀行一旦失去客戶信任,就很難重新獲得他們的信任。

社群媒體的影響力

近年來,銀行與客戶之間的關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客戶過去常常聽從銀行家的意見,現在則從部落格及社群媒體獲取資訊,有時只需點下滑鼠即可做出回應。英國金融社會學家麥肯齊(Donald MacKenzie)表示,社群媒體不僅是事件的「相機」(即觀察事件的方式),還是推動事件發生的「引擎」。美國經濟學家組成的一組團隊最近研究自2020年以來發布的540萬條推文的影響,得出的結論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激烈推特對話後,(銀行股價)出現了負收益。」

Syz銀行投資長蒙紹將這描述為某種「宜家效應」(Ikea effect):自己動手,但是在金融領域。他向《外交政策》表示:「如果有人在推特做出聰明的分析,那為什麼要相信你的銀行?」

推特。(美聯社)
推特。(美聯社)

現在,各銀行主要使用社群媒體來宣傳服務及產品(美聯社)

瑞士蘇黎世公關顧問公司「動力集團」(Dynamics Group)主管哈勒(Clarissa Haller)表示,瑞士信貸犯的錯誤是「一記警鐘」,她說銀行需要善於溝通的領袖,必須建立線上「有影響力者」網絡,當推特風暴來襲,銀行可以動員這些有影響力的人。

現在,各銀行主要使用社群媒體來宣傳服務及產品,但隨著公司的聲譽在社群媒體上被塑造與破壞,它們必須學會使用這些媒體來參與並傾聽。蒙紹表示:「發生在瑞士信貸身上的事情可能會發生在任何一家銀行身上。請習慣這種情況,尤其是存款未獲得良好保障的國家。」

有跡象顯示,銀行界已經注意到這一點。3月,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一場聽證會上,負責監管歐洲120家大型銀行的歐洲央行監管委員會(ECB Supervisory Board)主席恩里亞(Andrea Enria)針對社群媒體的影響提出警告。同一星期,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與歐洲國家元首及政府首腦的會談時,提到行動銀行與社群媒體是新的風險因素,一些人建議,當局應在央行開放全天候緊急窗口,並限制危機期間的資金外流速度。

《外交政策》指出,有趣的是,當觀察家被問及哪家銀行是可靠處理社群媒體的例子,一些人提到了瑞士銀行,與此同時,人們越來越懷疑瑞士銀行是否有能力合併瑞士信貸。儘管如此,瑞士銀行最近請安思杰(Sergio Ermotti)重新擔任執行長,這一般被視為該銀行意識到新風險的跡象,畢竟安思杰曾在全球金融危機後設法讓瑞士銀行重新站穩腳跟,他多次公開道歉,恢復了人們對瑞士銀行的信心,制定了一項嚴厲且可靠的改革戰略。最後一點但同樣重要的是,安思杰一直在談論該戰略,這甚至發生在社群媒體成為主流之前。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