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到送醫」6月已238人 不只白天危險!夜間一因素體感溫度飆破36度

「熱到送醫」6月已238人 不只白天危險!夜間一因素體感溫度飆破36度 227
「熱到送醫」6月已238人 不只白天危險!夜間一因素體感溫度飆破36度 227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端午過後,整個台灣如同烤番薯,氣溫一再飆高!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今年6月(截至19日止)熱傷害就診人次全台已經達到238人次,正值學童要放暑假,國健署今(20)日點名幼兒族群因生理功能與自理能力的關係,無法適時的補充水分與休息擦汗;較大的孩童則是在活動過程中,容易忽略環境高溫和身體缺水產生的不適,造成熱傷害的症狀,全列入高危險族群。

衛福部統計,今年6月截至6月19日,全台熱傷害就診人次總計238人次,過去3天,每天都有接近2、30人送醫(6月17日有23人次、6月18日有32人次、6月19日有22人次)。而熱傷害包括:中暑、熱暈厥、熱痙攣、暫時性熱疲勞、熱水腫以及氣候過熱所致之意外事故等。

國健署上午與氣象署、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共同召開記者會,在暑假來臨前,發布兒童熱傷害衛教素材,提醒家長與學童,不論室內與室外遊玩,都要注意預防熱傷害,減少熱急症的發生。

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根據氣象署觀測資料,台灣年平均氣溫與過去1世紀相比,溫度上升約1.6℃;在四季分布上,21世紀初(自2001年起)夏季的天數已增加至約120至150天,而每年7、8月正值學童暑假時間,也是兒童活動與家庭旅遊的旺季,但環境溫度越來越高,可說是中暑、熱急症的高峰期。

氣象署副署長呂國臣指出,自5月到現在,溫度一直在飆新高,主要是因為季風在變化,從3月、4月的東北季風轉為南風,南風一起來,加上水氣,體感溫度就十分難受,因溼度高皮膚難散熱、汗流不出來,中午就是最容易中暑的時間。

且不要以為只有白天危險!呂國臣提醒,即使晚上,如果溫度還有2、30度,溼度又高的話,體感溫度仍會接近35度、36度,民眾務必要好好散熱,否則夜間都睡不舒服。

國健署也提供3招預防熱傷害如下:

保持「涼」爽:在穿著上以淺色與透氣材質的衣服為主,嬰幼兒衣著上,不建議有過多的包覆。於室內時,空間保持涼爽通風,外出時,嬰幼兒儘量避免陽光直射,並可攜帶手持式電風扇、遮陽帽、抗UV衣服或外套或選用適合的防曬用品。

「補」充水分:不論在室內或室外,適時適量的補充水分,避免瞬間大量的補充水分或冰水,且不以含糖飲料取代。

隨時留「心」:外出時留意氣象資訊,避免在上午10點到下午2點外出,另外,若搭車或開車,務必確實檢查孩童是否已下車,避免因孩子睡著,留置車內發生憾事。尤其以搭乘娃娃車至托嬰所之嬰幼兒,隨車老師及司機,下車時務必確實清點人數,到班時,若老師發現嬰幼兒缺席,須馬上聯絡家長確認是否有隨車到校。活動遊玩多注意孩童身體狀況,若出現身體不適請立即休息,必要時需送醫診治。

國健署強調,當孩童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疲倦、食慾不振、活動力減退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迅速到蔭涼通風處,鬆脫衣物,泡水或灑水散熱,如果孩童意識清楚可給予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補充身體所需的電解質;若出現意識不清的現象,則不可以給予飲水,並儘速送醫。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夜店流竄「上頭菸」 多人成癮就醫!醫曝症狀「如殭屍渾身顫抖」

健保總額首破9千億 民眾安啦!衛福部精算曝光「明年不漲保費」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