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潮紅盜汗 竟罹神經內分泌腫瘤

醫師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多變,提醒若有熱潮紅、盜汗等10大症狀,且持續數月,應速就醫。 (記者陳柏翰攝)
醫師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多變,提醒若有熱潮紅、盜汗等10大症狀,且持續數月,應速就醫。 (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男性7年前開始出現熱潮紅、睡覺冒冷汗等情形,健康檢查以為是胰臟癌,但腫瘤指數與電腦斷層影像顯示正常,心想虛驚一場;不料,3年後症狀加劇,並且出現肩背痠痛與茶色尿現象。就醫檢查後,發現肝臟有一顆8-9公分大腫瘤,進一步診斷確診為「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合併肝轉移」。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副秘書長、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姜乃榕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因神經內分泌細胞過量分泌荷爾蒙導致的惡性腫瘤。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約有1,219個新增案例。

雖然罹病人數少,但有研究顯示,近20年確診人數快速成長約13倍,遠超過同時期的肝癌成長率1.29倍、肺癌1.56倍、腸癌1.83倍與乳癌2.75倍,因此呼籲大眾無論是常見癌症或像神經內分泌腫瘤這般的小癌,都應該重視。

姜乃榕也提到,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發生在全身17處以上器官,且隨著發病位置不同而有變化多端的症狀,早期診斷困難造成拖延,統計顯示病友自發病到確診平均經過6年,且5成病友確診時已是發生腫瘤轉移,治療更複雜。

她指出,在所有器官中,最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原發處是胃胰腸,比例約5-6成,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便是因為罹患胰臟部位的神經內分泌腫瘤而過世。民眾若莫名出現10大症狀警訊,例如熱潮紅、盜汗、低血糖飢餓感、腹瀉、反覆性胃潰瘍、發熱、咳嗽、氣喘、心悸與皮膚炎等,且症狀持續數個月,應盡快就醫詳細檢查與對症治療。

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理事長、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合聘研究員陳立宗指出,在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上,會以手術切除病灶為主;無法手術者可依疾病嚴重程度、腫瘤位置與是否轉移,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