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天氣像火爐!體感溫度飆破40度,5族群當心熱傷害

俚語說:「未吃五月粽,破裘不敢放」,代表過了端午,天氣逐漸炎熱,冬衣棉被才可收藏起來,而緊接著夏至到來,氣溫更是明顯上升。根據中央氣象署觀測資料顯示,台灣年平均氣溫與過去 1 世紀(1911-2020年)相比,溫度上升約 1.6 ℃;而每年7、8月環境溫度越來越高,因正值暑假期間,不少大人、小孩都會出遊,可說是中暑、熱急症的高峰期。

過去5月是地球最熱的一個月。(圖片來源/canva)
過去5月是地球最熱的一個月。(圖片來源/canva)

中央氣象署海象氣候組洪景山組長說:「去年的6月是過去歷史上最熱的一月,接下來的7、8、9、10到今年 5 月,還是地球上最熱的一個月!」 聯合國推估未來五年「還會更熱」。氣象署呂國臣副署長補充:「從五月到現在,溫度一直都在高溫,這是因為季風的變化,在這之前3、4月大部分都是東北季風比較涼,現在南風一起來加上水氣,環境溼度高,就會讓汗逼不出來,人會感覺很悶就容易中暑。

國健署吳昭軍署長表示,現在氣溫動輒30度以上、體感溫度都維持在42、43,近日更是來到44、45,容易讓人覺得身體黏黏的、悶悶的、甚至出現呼吸困難、頭暈等症狀,這都是因為溫度過高造成身體反應的不舒服,這時候要盡快到陰涼的地方,還要趕快補充水分避免熱傷害。不過幼兒族群因生理功能與自理能力的關係,無法適時的補充水分與休息擦汗,而較大的孩童則是在活動過程中,容易忽略環境高溫和身體缺水產生的不適,造成熱傷害,提醒身邊的大人要特別注意。

容易熱傷害 5 族群

高齡年長者

嬰幼兒

戶外活動、勞動工作者

肥胖者

慢性病患者

熱傷害 3種類

熱痙攣:流汗、肌肉強烈抽痛  

熱衰竭:臉色蒼白、無力倦怠 

熱中暑:體溫40度以上、意識不清 

嬰幼兒是容易熱傷害的族群之一。(圖片來源/canva)
嬰幼兒是容易熱傷害的族群之一。(圖片來源/canva)

3招預防熱傷害

一、保持「涼」爽:在穿著上以淺色與透氣材質的衣服為主,嬰幼兒衣著上,不建議有過多的包覆。於室內時,空間保持涼爽通風,外出時,嬰幼兒儘量避免陽光直射,並可攜帶手持式電風扇、遮陽帽、抗UV衣服或外套或選用適合的防曬用品。

二、「補」充水分:不論在室內或室外,適時適量的補充水分,避免瞬間大量的補充水分或冰水,且不以含糖飲料取代。

三、隨時留「心」:外出時留意氣象資訊,避免在上午10時到下午2時外出。

5步驟熱傷害急救

一、蔭涼通風:當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疲倦、食慾不振、活動力減退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迅速到蔭涼通風處。

二、鬆脫衣物:移除患者身上過多、不透氣或太緊繃的衣物,並平躺,足部稍微抬高,若出現有嘔吐現象,則協助側躺保持呼吸暢通,避免呼吸道阻塞,造成生命危險。

三、泡水或灑水散熱:全身頸部以下泡冷水,或用涼水擦拭身體,並搧風降溫,如手邊可取得冰涼飲料罐,可放置於患者的頸部、腋窩和鼠蹊部。

四、補充涼水:患者意識清楚,可給予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補充身體所需的電解質;若出現意識不清的現象,則不可以給予飲水。

五、盡速送醫:在處理熱傷害的過程中,若出現大量流汗、口渴、噁心嘔吐、輕微的意識混亂、昏厥等等症狀,或超出可以當場處理的情況,應緊急撥打119,尋求醫護人員協助。

面對極端氣候的來連,現在的「炎炎」夏日,真的很「炎熱」,提醒姊妹們外出,一定要注意防曬,謹記預防熱傷害的步驟,一起度過美好的夏日時光。

延伸閱讀:

1天就有44人確診!大腸癌難察覺,掌握早期7症狀預防靠「這」招!

每36分鐘約1人確診!40歲以上乳癌患者激增,台灣卻有超過半數女性未曾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