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會、金曲獎、文博會到設計展的「新南向」,2022是高雄文藝復興的一年

文:楊佳臻(中山大學學生)

今(2022)年對高雄人來說是特別且驚喜的一年,大型藝文活動一場接著一場舉行,馬不停蹄地穿梭在城市中,參加大大小小的盛事。從年初為期一整個月的台灣燈會,到睽違17年再次於高雄舉行的金曲獎,再到首次移師至高雄舉辦的台灣文博會,以及即將於十月展出的台灣設計展。

以往直覺反應在北台灣舉辦的活動展會,竟都在港都出現,對於高雄人來說,想必是一件驕傲又浪漫的事,也正是見證與檢視高雄發展文化治理的時刻。

台灣燈會在高雄

今年度的台灣燈會,是時隔20年後再次於高雄舉行,根據統計累積參觀人數超過千萬人,活動期間也可以看見各家新聞台接力報導燈會盛況。而社群媒體更是充斥著民眾與各式主燈及展區的打卡合照,透過網際網路的散播,參與高雄燈會成為當時最跟得上流行的行程之一。

此次燈會採取「雙主場」的形式,分別在愛河灣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兩個對於高雄來說相當重要的藝文場域舉行。而兩個展區皆有各自特殊與主打的燈飾和景點,包含由許多在地台灣味招牌建構而成的「台灣夢」,以及呼應虎年的大型老虎主燈等,想要蒐集網路上眾人必拍的打卡照片,就必須親自動身前往兩地。

因此,從鹽埕區的駁二與高流到鳳山區的衛武營,串聯兩地周邊各式的旅遊景點之外,也間接地帶動了整個高雄觀光產業。且燈會期間不僅只有賞燈,一整個月還安排規劃了許多系列活動,像是音樂劇、樂團與歌手演唱、燈光秀、劇團演出等等。

讓民眾不只是單純來逛燈會,還能體驗不同領域的藝文活動,吸收多面向的文藝知識,也讓整個高雄燈會更加豐富精彩與多元,吸引更多族群前來體驗感受。

根據筆者親自觀察,整個二月份在兩個主場與周邊場域,皆能看見絡繹不絕的遊客,而每到假日更得出動交警指揮交通,附近道路必須封路作為臨時停車區,更有許多外地民眾特地前來高雄參與燈會盛事。

今年的高雄燈會的舉辦與宣傳,可說是非常成功且順利,網路聲量幾乎一片好評,除了兩大主展場讓民眾逛的意猶未盡之外,重點作品的設計更讓大眾買單並願意拍照分享,擴散燈會資訊給更多人外,支線活動「無人機表演」也吸引許多人駐足觀賞,即使表演僅有短短十幾分鐘,卻是佳評如潮,甚至加場演出。燈會於二月底圓滿落幕,也為高雄文藝復興之路打下漂亮的第一仗。

第33屆金曲獎

17年前的2005年,第13屆金曲獎位於高雄文化中心舉行,在往後十數年間,金曲獎便沒有再跨出台北任何一步。因此今年再次回到高雄辦理,足以掀起一波話題。

眾人俗稱的「三金」,一直是台灣音樂、電視節目與電影圈的重要指標,而金曲獎更被許多音樂人視為音樂界的最高殿堂,因此,如此盛大且萬眾期待的頒獎典禮重回南台灣,對於整個音樂圈與高雄市民來說,重要性與期待感而言皆難以言喻。

第33屆金曲獎分為兩部分,各別在兩個象徵高雄音樂產業的重要場所舉行,為金曲獎暖身的國際音樂節,於不久前才落成的高雄流行音樂中心舉辦;而頒獎典禮則是在乘載許多大型音樂活動的高雄巨蛋展開。

從暖身活動國際音樂節一系列的活動規劃,包含工作坊、國際論壇、商務交流會與售票演唱會等等,從音樂出發,延伸至不同領域並與多種文化結合串聯,將氣氛醞釀至最高點,迎接一年一度的音樂盛事。

而今年度的頒獎典禮也非同小可,集結許多具有知名度的流行歌手齊聚一堂為金曲獎獻唱外,多種語言相互合作的表演更是別出心裁,另眾人耳目一新。

金曲獎再次重回高雄具有重要意涵的原因在於,以往多半認為音樂的產出地和重心在北部,許多音樂活動或國外表演者來台演出僅屬北部擁有。兼具指標性和象徵性的金曲獎再次來到高雄,對南台灣而言無疑是一劑強心針,證明與宣告除了在北部之外,高雄甚至整個南部地區都是能孕育與生產流行音樂的場域。

同時也期盼能在南台灣發展屬於「南方的」音樂,藉由金曲獎作為草根、在地、南部口味音樂的發聲出口,逐漸成長為另一個音樂重鎮。

2022台灣文博會

象徵台灣文化與文創產業的年度盛會,多位策展人與創作者齊聚一堂,文博會一直是檢視台灣文化發展的重大集會之一。在今年首次南下於高雄舉辦,不可忽略的,這是讓全台甚至世界看見高雄在地文化能量的大好機會。

今年的文博會主軸是「群島共振」,也在兩大場地舉行,文化策展位於高流周邊場館進行為期9天的博覽會;文創品牌與IP授權則是在高雄展覽館展開,即使文化策展的展期僅有9日,後者更只有5天。但仍然可以察覺整個高雄市政府與文化團隊卯足全力,安排與設計一系列的前導與支線活動,讓整個暑假高雄市都沉醉在文化的陶冶下。

首先,在文化策展區,串聯了高流周邊大大小小的空間,包含了珊瑚群礁、海豚步道與鯨魚堤岸。而四大場館搭配四大主題:主題館的「群島共振」、嘉義館的「摩登時光大通小城」、馬祖館的「眾霧釀島」、以及工藝館的「旅物SHOP」,皆是展現台灣各處在地的特殊文化與生活風情,以及呈現對這座島嶼和工藝技術的關懷與發現。

此次策展的特殊性在於,除了聯結高雄在地的廠商、創作者、設計師等等並與之合作外,更是觸及了像是嘉義、馬祖等地,試圖回應主旨群島共振,讓眾人看見南台灣豐足的文化動能。

緊接而來的是文創品牌與IP授權的展覽會,廣邀數百個組織與創作者,將自身的作品與理念呈現在大眾面前,使民眾可以透過實際行動支持喜愛的品牌。而在商展區也累積了超過15萬次的進場人潮,可見即使文博會遷移至南部舉行,仍是有許多支持文創事業的民眾和參與者。

而關於文博會事前的周邊與暖身活動,高雄市政府與6位來自高雄的在地IP創作者合作,透過這些人氣角色推出了輕軌聊療號,吸引民眾的目光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之外,也藉機宣傳文博會。

此外,掀起一波熱議的「聊療漂漂河」,將六個角色的大型充氣裝置散落在愛河各處,此舉既新奇又有些搞怪與創意,卻是十分成功地讓大眾接收到文博會的資訊,也讓高雄市民更加感受到「文博會」是紮紮實實的在高雄舉辦,並不只是曇花一現的造勢活動而已。

除此之外,結合數位科技的高雄幣平台,讓民眾得以透過手機便能瀏覽高雄在地商家,購買文博會限定商品,預約「文博繞境」,針對文博會推出的30條路線小旅行,以及蒐集在高雄百處景點的虛擬集章等等。

甚至,配合10月份也即將在高雄舉辦的台灣設計展,將整個活動進行整合與串接,以「台灣設計設計台灣」為核心,長達三個月的文化運動,就是希望可以讓這股文化能量散播得更遠,燃燒得更久。

港都作為文化重心的可能

縱觀這三場大型藝文活動,從事前的宣傳、行銷,到活動期間的內容安排與執行,再到事後的媒體報導與反饋,都是在逐一檢視和驗收高雄文化治理的成果。

一直以來台灣的文化核心或是藝文產業皆聚焦在首都或北部周遭,南部要發展文化運動甚至是主動擔下這些藝文活動的主辦城市,至少在今年之前是無法想像的。

多半會認為高雄的文化含量不足,產業發展似乎也剛起步而已。然而,今年高雄一步一步地走,台灣燈會、金曲獎與台灣文博會,不管從實際內容、參與人數與經濟效益等面向來說,都不比歷屆遜色,甚至是青出於藍的。

透過這些,可以看見文化治理在一座城市發芽、生長的草圖,也證明了即使轉移陣地,只要活動規劃完善、宣傳到位與內容扎實,民眾仍然會買單。因此,我們都正在經歷與見證高雄的文化復興之路,同時也期盼在未來更多的文化與藝文活動走入港都,讓南台灣的文化力量也能與其他城市抗衡。

延伸閱讀
英王喬治六世的王者之聲:從口吃靦腆的艾伯特王子,到帶領英國戰勝納粹的一代帝王
日中建交50周年,日本有意逐步拆解對台灣的「七二體制」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