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花

三合院的老家舊址早已隨著市地重劃,化身為柏油路和高樓大廈,昔日稻埕前的小溪和成排燈籠花的美麗景致,只能偶而看著泛黃的照片,試著將童年往事一幕幕拼湊起來,讓它在腦海裡重新回味一遍,就在這樣複製貼上的過程中,意外讓我咀嚼出難忘的古厝風情。

縷縷的古厝花卉情緣,驅使我每回開車出遊時,都會不自覺地去尋覓與老家古厝相似的三合院和燈籠花,因為它們有數不清民國四、五○年代的回憶。那個年代是我就讀國小、初中與高中的歲月,土角厝的三合院建於民國十四年左右,當年曾祖父母帶著兩個兒子從頂厝搬到新的落腳處~下厝,一開始佃耕地主農地,國民政府遷台後,父祖輩受惠於三七五減租和耕者有其田政策,加上一向勤儉持家的傳統,在農作收入累積了足夠的資金後,隨即新購一些農地,成為擁有二甲多田地的自耕農,得以過著溫飽的生活了。

當年祖父和叔祖父兩兄弟建造了兩座比鄰的三合院,後面是豬舍、雞寮、菸樓和竹林,被左右護龍包圍的兩個稻埕,稻子收割時節是曬穀場,傳統節慶時化身為祭拜神明的場所。還記得每年中元節祭拜好兄弟時,供桌上除了擺放豐盛的食品外,祖母還會要求兒孫到稻埕前的小溪旁,摘取一些俗稱「洋吊鐘」的燈籠花,它長長的花蕊和彎曲的外瓣,狀似一個身穿蓬裙的小女孩,相當有喜氣,難怪祖母要將滿盤的燈籠花也視為一項供品,奉獻給好兄弟,希望討得他們的歡心。

每年立春過後,盛開的燈籠花競相爭豔,吸引不少蜻蜓、蝴蝶和蜜蜂前來採蜜,黃昏時刻,陣陣濕氣佈滿大地,各類昆蟲開始準備夜眠休憩了,一時燈籠花的葉片和花朵上,停駐了無數的蜻蜓和蝴蝶,牠們合起翅膀休息,一旁的小孩見機不可失,悄悄地靠近牠們,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捏著蜻蜓翅膀,在手上把玩好一陣子,再鬆手讓牠們回到燈籠花叢裡。

盛開的赭紅燈籠花,在綠色葉片和後方竹林襯托下,顯得特別美麗艷動人,中午休息時刻,我習慣來到稻埕前的小溪旁,摘取一朵燈籠花後,小心翼翼地將它放入溪中,看著它隨溪水緩緩下流,在清澈的溪水中,它一點都不寂寞,下方有泥鰍、小蝦、鯉魚等各式魚蝦作伴,我喜歡欣賞這種唯美的流水景致,來回複製上演好幾回,一時心無旁念,完全融入燈籠花與魚蝦優遊的情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