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大調查:近9成癌患很疲憊,休息也不會恢復,補充營養是關鍵,但要掌握3原則

文:編輯部

 

根據衛福部公布的2021年國人十大死因來看,前3名為癌症、心臟疾病以及肺炎,其中,排名第一的癌症已經連續40年居首位,儼然是國人健康的頭號殺手。然而,隨著醫療生技的進步,癌症有逐漸走向慢性病的趨勢,只要透過精準的治療,並補充足夠的營養,癌症患者都能存活下來。

 

不過,根據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的調查發現,有高達92的癌症患者面臨著癌因性疲憊的問題,而且其中有25%的人已達到需要藥物治療的嚴重程度;另外,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也以高達90﹪的癌症患者不知道癌因性疲憊,甚至有8成癌友認為疲憊是治療中必然現象。其實,癌因性疲憊若沒有妥善處理,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增加了癌症治療的困難度及影響預後狀況。

 

癌因性疲憊與普通的疲憊不一樣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蔣鋒帆指出,所謂的癌因性疲憊與普通的疲憊不一樣,是一種與癌症及癌症治療相關的疲憊感,一般的疲憊透過睡眠、休息後,大多可以快速恢復,但癌因性疲憊則無法,而且即使在癌症治療結束後,都有可能會持續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癌友認為疲憊是癌症病程中的正常現象,而忽略其嚴重性,因此,癌因性疲憊是癌症患者迫切需要改善的問題,而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早在1998年已將癌因性疲憊列為國際疾病分類ICD-10。隨著癌因性疲憊嚴重度的增加,癌友恐會逐漸沒力進行日常事務,更嚴重的疲憊可能會讓患者連進食、咀嚼的體力都沒有,嚴重影響營養攝取及癌症的治療。

 

癌因性疲憊與營養攝取息息相關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榮譽理事長王輝明則表示,根據一項針對癌症患者的營養介入調查,營養介入前有近9成癌友表示過去一週內感到異常疲憊,但在營養品介入4週之後,33%的患者表示疲勞狀況減緩,甚至有患者的疲憊感完全消失。

 

由此可知,營養與癌因性疲憊的成因關係密切,癌友因為營養攝取不足而出現體重減輕、肌肉流失、體力不足的現象,容易導致癌因性疲憊發生;相反的,疲憊感又會影響正常進食,降低患者的體力,最後還可能導致營養不良,降低對治療的耐受程度,嚴重的話,恐怕會讓治療中斷。

補充營養3個關鍵

王輝明進一步說明,對於癌症患者來說,補充營養特別重要,但有三個原則要掌握,才能事半功倍補足所需。由於癌細胞熱量來源主要是從醣類中的葡萄糖,且癌症易造成胰島素阻抗性,導致高血糖問題,所以盡量減少醣類攝取;而蛋白質是建構肌肉主要原料,因此建議維持高蛋白飲食;治療結束後則建議增加優質脂肪的攝取,像魚油就是很好的來源,魚油中的EPA是屬於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成分,能幫助身體對抗發炎反應,減緩癌因性疲憊的狀況。

 

簡單來說,癌症患者的日常飲食要掌握低醣、優脂、高蛋白三個原則,除了從天然食物中取得之外,目前市面上也有許多專門為癌症患者設計的營養補充品,可以選擇。此外,蔣鋒帆建呼籲,癌症患者一旦出現無法透過休息改善的疲憊感,就應該要提高警覺,有可能是癌因性疲憊;除了可以透過補充營養之外,也可以藉由規律運動來改善,但若屬於嚴重程度的疲憊,則建議透過專業醫師評估是否採以藥物介入治療。

延伸閱讀:
如何克服癌因性疲憊症?
植物新藥多靶點控制 降低癌因性疲憊